20世纪30年代后期和40年代前期,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已经趋于成熟,而贯穿于其间的是群众路线。毛泽东总结了正面和反面的历史经验,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深刻指出:“二十四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凡属正确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要求相适合,都是联系群众的;凡属错误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要求不相适合,都是脱离群众的。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命令主义、尾巴主义、宗派主义、官僚主义、骄傲自大的工作态度等项弊病之所以一定不好,一定要不得,如果什么人有了这类弊病一定要改正,就是因为它们脱离群众。”这里点出的七种弊病可以说是切中时弊,在党内都是实际存在的。毛泽东认为坚持群众路线不仅是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更重要的是还关系到党的根本宗旨。
二是“线”——“共产党的路线,就是人民的路线”。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之所以说它是“根本”,是因为群众路线体现于我们党一切工作、一切任务、一切领域的全过程。从决策、运行、监督到检验都离不开群众路线。我们党的群众路线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而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作路线,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正如毛泽东所说:“有无群众观点是我们同国民党的根本区别,群众观点是共产党员革命的出发点与归宿。”出发点是始,归宿是终,他强调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不是一时,也不是一事,而是贯穿于整个革命过程的始终。
毛泽东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是领导艺术的大师。他创造性地归纳出坚持群众路线的实现途径,精辟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毛泽东把辩证唯物论与领导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体现于群众路线的实践操作之中,对全党起到了重大的指导作用。
三是“本”——“兵民是胜利之本”。
毛泽东对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重大作用有深切的体会:“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显著特点之一是长期处于敌强我弱的状况。革命力量开始总是弱小的,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在敌我力量十分悬殊的艰难环境中拼搏,只有也只能依靠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来推动战争。正是因为“动员了全国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以我之强,制敌之弱,才赢得革命战争的胜利。
广大人民群众大力支援前线,并不是自发产生、自然形成的,而是各级党组织和根据地政府做了大量的艰苦工作的结果。实行群众路线不是自然主义,更不是尾巴主义,而是要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关心群众的切身利益,满足群众迫切要求。群众工作与群众支前是因果关系,没有前因就不会有后果。只有自觉地从关心群众做起,就能取得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