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计农业:中国小农的现实表达与发展转型

生计农业:中国小农的现实表达与发展转型

一、生计农业的表达

中国总体上人地关系高度紧张,基本上形成了“人均一亩三分,户均不过十亩”的小农经营格局。当前小农经营农业早已脱离满足基本口粮需要的阶段,而能够进入市场获得家庭再生产和劳动力再生产所需要的货币收入。小农农业对农民家庭至关重要,其主要功能就是维持家庭生计和发展,即农业生产经营的收入能够满足家庭的日常生活、人情往来等各项开支,使得家庭能够维持、发展下去。对于中国大部分家庭来说,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并不是为了获得扩大再生产的经营性资本,也即农业生产不是货币伦理取向的,而仍然是家庭伦理取向。正因为农业的家庭生计功能,大部分家庭会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土地经营面积或者改变种植结构,如果一个家庭正处于人生任务最重的生命周期时,就会自动选择流转土地扩大种植面积,还可以种植效益较高、风险也高的蔬菜等经济作物。通过这种方式,以实现农业收入最大化,从而支撑家庭的良性经营和发展。但是,生计农业的发展要遵循一个底线,即控制农业生产风险,从而控制家庭风险。在这一背景下,生计农业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就表现出多种形态,如半工半耕、中农经济等,这都是创造性地转化小农经济和实现家庭收入最大化的保障性选择。

 二、半工半耕:生计农业的基本实践

受人地关系和非农就业机会影响,东部沿海地区农村虽然人地关系紧张,但工商业发展起步早,就可以较快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小农生产格局基本改变。但对于大多数中西部农村地区,存在着人地关系紧张和本地非农就业机会短缺的双重结构制约,就迫使农村劳动力选择半工半耕的小农生产结构。当前中国农村家庭,基本上每家每户都有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从事非农生产,年纪大的父母留守在农村进行农业生产,形成了典型的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生产模式。这也成为中国农民家庭发展生计农业的基本选择。 

半工半耕结构的形成首先是受到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结构性约束和限制。传统农业型地区,非农就业机会、兼业和副业可选择性少,无法充分实现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只能选择外出打工。而土地资源又是最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农民种田的机会成本低、比较收益高,决定了劳动力和土地要素最佳配置方式就是半工半农的小农生产。

当前中国农业生产中,因为有外出打工的收入来源,可以形成与种田收益的对比,农民开始有机会成本的比较收益意识。当土地上比较收益低、机会成本高时,就会放弃土地经营,转而寻求效益更高的职业渠道。这是普遍情况,但却没有考虑到农村社会中的群体分化,当前最有机会成本和比较收益意识的群体是年轻人和中年人。而对于中老年人,其都明白农业生产的机会成本高,“农业收入赶不上一个月的打工收入”,但打工经济毕竟有结构性约束和限制,中老年人无法进入打工市场。因此,中老年人基于其劳动伦理观和劳动力价值实现的追求,而需要投入到土地经营中去,而且这也是家庭完整结构对农业生产的需求。正是依靠年轻人外出打工收入和中老年人在村务农收入,半工半农模式就可以实现家庭内部收入的最大化和家庭的可持续再生产。

其次,家庭人口结构和生命周期发展也对半工半耕生产结构产生影响。家庭人口结构的构成中总会有选择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和留守在家的中老年人,这是形成半工半工结构的基础。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