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作为一个完整的生产、消费单位,其经济策略行为和家庭成员获取经济收入的行为都受到生命周期和人生任务的影响。当家庭生命周期处在40岁左右时,家庭人口结构主要由父母、40岁的中年人和未成年的子代构成,这时整个家庭的各项开支、消费压力最大,中年人面临着子女教育和成家立业的人生任务。所以就要积极投入到经济收入获取中,通过各种形式实现收入最大化,其最佳经济行为选择就是夫妻两个外出打工,土地由父母耕种,子女也同时可以由父母照顾。这样中年人因为有很大压力,就能很刻苦地外出打工,赚得较高收入。
经过10年外出打工生活,家庭生命周期和人生任务发生改变。人生任务依靠中年人在外打工收入基本能够完成,主要包括为儿子盖房、娶媳妇、做典礼等。当人生任务完成后,40岁的中年人已经到了50岁年龄,其经济行为策略和选择就相应地做出改变。50岁左右的中年人因为已经完成人生任务,并且也已经有孙代和老人要照顾,就不能选择长时间、远距离地外出打工,而选择以务农为主、兼业零工为辅的经济策略行为。在家庭内部,其主要职责是抚养老人,抚养自己本身以及抚养孙代。正是通过中年人在家种田和兼业的收入,得以维持整个大家庭的传承和延续。年轻人也能够在外安心打工,并挣得较高收入,进行较为舒适的消费生活。因此,在家庭生命周期发展变化中,因为存在年龄结构上的差异,就必然会出现年轻人和中老人在农业和打工上的代际分工。
在农村家庭内部,正是因为有务工和务农的两部分收入来源,保证了家庭收入的完整性和充足性。而且,在年轻劳动力外出打工情况下,可以减轻人口、劳动力对土地资源的挤压,使单位面积劳动生产率提高,留在农村中的劳动力资源就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去过密化。同时,可以减少家庭内部对有限资源的无形争夺,减少家庭矛盾和摩擦。半工半耕生产模式还能够在代际分工基础上形成代际收入,即老年人依靠老人农业收入可以维持家庭的正常运转,其农业收入可以用于应付村庄内外的各种开支,如人情往来,小孩教育费用、日常生活开支以及农业生产成本等,而且仍有不少结余,以为养老做准备。子女打工收入就可以成为净收入,用于核心家庭的生活和发展,从而可以实现家庭代际发展和劳动力再生产。
三、中农经济:生计农业的另一种形态
当前农村社会,生计农业基本上是嵌入在半工半耕结构中的。但是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结构也会随着城镇化、打工经济和土地流转而发生变化,随着一部分外出打工者在城镇安居立足,其在村庄的土地就会流转出去,从而可以成就一批种植面积在30亩左右,依靠自有家庭劳动力进行精耕自作的中等规模自耕农,也即中农群体。对于中农生产结构,其种植面积大都多于一般小农,并很少雇工、雇机械,从而可以节约生产成本,其获得的经济收入基本上等同于外出打工收入,这样就形成了一种与打工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态,即中农经济。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