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 年 8 月,毛泽东领导对美斗争时作出正确的判断:“美国人和我们都怕打仗,但是谁怕得更多一点呢?是杜勒斯怕我们怕得多一点。这里有一个力量的问题,人心的问题。人心就是力量。”
1965 年 6 月 16 日 ,毛泽东和周恩来听取关于“三五”计划和三线建设的汇报。毛泽东认为“三五”计划投资项目多了,指标也高了。并语重心长地说:“向老百姓征税征粮,多了会闹翻,不行的。这是个原则问题。要根据客观可能办事,绝不能超过客观可能。要留有余地在老百姓那里,对老百姓不能搞得太紧。总而言之,第一是老百姓,不能丧失民心;第二是打仗;第三是灾荒。计划要考虑这三个因素。脱离老百姓毫无出路,搞那么多就会脱离老百姓。”
以上这些毛泽东唯民心民意是从、民意不可违、人心向背决定一切的重要思想,显示他那民心为尊、民生为重的人民情怀。
毛泽东注重人格塑造
毛泽东本身就是一个伟大的人格典范,具有崇高的人格精神和巨大的人格力量,他也十分重视全党全民的人格修养和人格锻炼。抗日战争时期,美国《时代》首席记者白修德采访毛泽东以后,在《中国的惊雷》一书中对毛泽东的人格力量叹为观止:“毛泽东的人格支配着整个延安”! 30 多年过去,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女婿戴维?艾森豪维尔走出中南海新华门之后,同样折服于毛泽东的人格魅力,用一句话传神地描绘了对垂暮之年的毛泽东的深刻印象:“十里之外,就可以呼吸到他的个性。”
毛泽东从青年时代起就注重修炼人格和伸张人格,以后更把人格问题作为无产阶级向反动统治者进行斗争的锐利武器。他曾要求抗日军政大学“今后教育要注意人格的教育与人格的陶冶,人格的教育即思想意识的锻炼”。他有一段脍炙人口的名言:“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可视为关于中国人民群体理想人格的经典表述。
毛泽东真诚地深情地呼唤“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崇仰艰苦奋斗的人生,认为“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就是由这里头出来的”。他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人格光明”,“有云水襟怀,有松柏气节”;他赞扬中华民族有骨气、有志气、有朝气的人格精神,颂扬朱自清、闻一多“以身殉志,不亦伟乎?”的人格气节;颂扬“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他倡扬自尊、自强、自立的人格气质,“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骨气”的这样一种人格意志;他推崇又红又专、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格理想和大公无私、克己奉公、埋头苦干、忠实积极的修养作为;他焕发忧国忧民、爱国爱民、为国为民、救国救民的人格意识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蔑视困难、无所畏惧的人格精神。试图以此建立起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人格的支柱和魂魄,创建纯粹高尚的人格观念体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