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中国性格之道德品质(3)

毛泽东的中国性格之道德品质(3)

核心提示:为了忧民、爱民、造福于民,毛泽东倡导奋发图强。他深深地感到,“一万年太久”,要为中国人民事业“只争朝夕”。毛泽东崇尚变革,指出中心任务是恢复和发展生产,坚持以国营的社会主义经济为主导,同时发挥资本主义工商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作用。

共产党人的心理人格,也很重要。毛泽东人生观是共产党人的心理人格的基础。它是关于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的理论和实践高度统一的系统学说,对于当代共产党人建树正确的人生价值和人格精神,具有指导作用和教育作用。其代表作就是《为人民服务》等著名文章。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共产党员的最高人生目的;把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作为共产党员的最高价值实现;把互相关心,互相爱护,拣重担子挑,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作为共产党人的人生道德规范;把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去,这才是好同志,作为共产党人的人生信念支柱;把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坚持好的作为共产党人的人生修养准则;把首先要使先锋队觉悟,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作为共产党人的人生内在动力。这些鲜明的无产阶级人生价值观念,奠定了共产党人的心理人格的坚实基础。

可见,在心理人格方面,毛泽东强调人的自主性,张扬人的自我意识、挑战意识和责任意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自觉的能动性”。他号召党员干部富于牺牲精神,在困难中不动摇,用无产阶级的积极精神克服消极的自由主义,脚踏实地富于实际精神,把勇敢精神与谨慎精神联系起来。要敢于牺牲升官,牺牲发财,牺牲自己生命,为全国同胞奋斗到底。

毛泽东对于培养和锻炼共产党员的心理素质、提高革命意志和增强革命毅力,十分重视。他教育全党和全国人民,“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他多次说过:我们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拚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

毛泽东的这些人格观念,集中概括了共产党人的伦理道德情操,充分说明了当代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理想人格的内涵与外延。

毛泽东在塑造自己人格和培养他人人格的时候,都追求独具特色的理性、道德、意志三者之间的有机和谐关系,突出理性人格的地位,以高昂的清醒的理性统帅道德、情感、意志、欲望,确立一种统一真善美、协调天地人这样的最广阔浓厚的人格基础。这种把高度的自觉、自主与严格的自律结合起来,把崇高的理想、信念与现实的工作结合起来,把无私奉献、造福人民与自我实现、精神升华结合起来,使理智、情感、意志三位一体和谐融会的伟大人格观念和人格理想,对于毛泽东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举足轻重,更是照耀中国人民修养人生境界和完善人格精神的灯塔。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