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毛泽东关于调查研究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2)

湖南:毛泽东关于调查研究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2)

体现了调查研究与党的思想路线的统一。毛泽东在进行社会实际的调查时,明确地提出了调查研究就是在“实事”中“求是”。“实事求是”,是毛泽东用中国语言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生动概括。在毛泽东调查研究的实践中,实事求是包括了三个密不可分的环节:一是“实事”,指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二是“求”,即研究;三是“是”,指规律。就是坚持以调查研究寻求客观事物的固有规律,坚持在客观事实面前采取老老实实的态度,既不夸大,也不缩小,从客观事实本身中引出正确的结论。这就使调查研究不仅具备了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方法,而且也实现了调查研究与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在统一。

体现了调查研究与党的思想作风建设的统一。调查研究既关系党的思想建设,也关系党的作风建设。毛泽东指出,调查研究是克服和防止主观主义,纠正本本主义卓有成效的途径和方法。他说:“我们队伍中的主观主义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救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总之,这种主观主义作风,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是人民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大敌当前我们有打倒它的必要。只有打倒了主观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才会抬头,党性才会巩固,革命才会胜利。” “在全党推行调查研究的计划,是转变党的作风的基础一环”。因此,延安整风,首先就是整顿这种不作调查研究的主观主义的坏作风,并把提倡调查研究看成是加强党的建设的“基础环节”。1961年党中央和毛泽东重新提倡调查研究,从党的建设说,就是要通过“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进一步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

体现了调查研究与党员领导干部的自我更新的统一。在毛泽东的论著中,自始至终强调,党员领导干部作为调查研究的主体,必须不断自我更新。在《〈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中说:“一切实际工作者必须向下作调查。对于只懂得理论不懂得实际情况的人,这种调查工作尤有必要,否则他们就不能将理论和实际相联系。”1958年3月,毛泽东《在成都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脑子一固定,就很危险。要教育干部,中央、省、地、县四级干部很重要,包括各个系统,有几十万人。要多想,不要死背经典著作,而要开动脑筋,使思想活泼起来。”只有坚持长期的反复的调查研究,才能不断检验和加深已有的认识,“才能不断地认识新的事物,获得新的知识”,才能“找出事物运动的规律来,产生新的理论”。值得一提的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针对中国建设实践,亲身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以进出湖南省境为一次计,毛泽东就曾50次回故乡湖南调研考察,至今在三湘大地留下许多佳话。可以说,毛泽东不仅是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的发明者、倡导者,也是带头深入一线弘扬党的调查研究优良传统的光辉典范。

 弘扬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既是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之所需,又是解决当前“四风”突出问题之所要

毛泽东调查思想是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排“四风”之毒、去“四风”之疾的一剂良药。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弘扬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对于进一步提高党员领导干部决策科学化水平,解决“四风”突出问题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为克服领导工作中的形式主义提供了根本举措。“调查研究”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不动摇、不打折、不“变形”的前提,是做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保障。“调查就是解决问题”。问题意识是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的重要特点。在长期的革命过程中, 毛泽东倡导通过反复多次的社会实践搜集问题、分析问题,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对策思路,最终解决问题。围绕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是有效克服形式主义的根本举措。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仍面临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一些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还没有根本解决,经济运行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新情况新问题。而当下在领导工作中讲空话,贪虚功,求形式、图好看,弄虚作假,不求实效,好大喜功,欺上瞒下,脱离实际,照搬照抄的形式主义现象还十分严重。特别是有的领导干部做官当老爷,对经济生活、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从本本出发,玩弄名词概念,全靠文件会议指导工作的行为已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邓小平同志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弘扬“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矢’去射中国革命这个‘的’”的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自觉抓住人民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深入调研,就能有效克服领导工作中形式主义,增强决策工作的可行性、针对性和纠“四风”的实效。

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为克服领导工作中的官僚主义提供了根本路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到群众中坚持下去,是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的灵魂,也是克服官僚主义的科学路径。它一方面要求领导干部,通过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将人民群众的诉求和期盼作为党的工作出发点和归宿,在科学调查研究基础上回应人民群众的诉求,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巩固反对官僚主义的群众基础;另一方面,又要求通过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将群众的意见、建议、批评作为完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同时将集中群众智慧的“党的主张”在党的群众工作中贯彻下去,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转化成为人民群众“心甘情愿”的自觉实践,从而实现调查研究与群众路线的同步合拍和完美结合。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各级领导干部自觉放下架子、扑下身子,走出机关、走向基层,同群众一起讨论问题,用自己的眼睛看最真实的情况,用自己的耳朵听最真实的声音,体察群众的情绪,感受群众的疾苦,总结群众的经验,吸取群众的智慧,将在群众中获得的真实数据和调查研究成果运用到科学决策之中,就能有效克服领导工作中官僚主义,进一步增强决策工作的认可度、满意度和纠“四风”的实效。  

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为克服领导工作中的主观主义提供了根本方法。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 遵循辩证唯物主义从物到感觉的认识路线,要求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通过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把大量和零碎的材料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分析,加以系统化、条理化,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找出其内在规律,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此基础上作出正确的决策。这就为我们克服领导工作中主观主义提供了科学的方法。然而,当前领导工作中,不重视调查研究、不善于调查研究的问题还十分突出。有的走不出“文山会海”,强调工作忙,不愿意调查研究,满足于看材料、听汇报、上网络,关起门作决策;有的调研走过场,只看“盆景式”典型,满足于听听、转转、看看,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凭经验办事,拍脑袋决策。毛泽东批评的这种“瞎子摸鱼”的作风,不仅严重影响决策的科学性,妨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也损害了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的形象。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做好领导工作的重要传家宝”。“领导干部不论阅历多么丰富,不论从事哪一方面工作,都应必须始终坚持和不断加强调查研究工作。”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加强调查研究,就能有效克服领导工作中的主观主义,使党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更加符合客观实际,进一步增强决策工作的科学性、前瞻性和纠“四风”的实效。

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为克服领导工作中的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提供了根本途径。思想上的闪电,总与行动的雷鸣相伴随。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看起来是思想觉悟不高、对自己要求不严、行为不够检点的问题,实则是一种淡忘党的性质宗旨,淡忘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和追求,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慢性病”。是一种极其危险的信号。深入基层,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是有效克服领导工作中的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有效举措和根本途径。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通过弘扬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深入调查研究“接地气”,就能使党员领导干部正确认识我国的国情国力,正确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树立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通过弘扬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深入调查研究“接地气”,就能使党员领导干部深刻了解广大人民群众实现“中国梦”的强烈愿望和迫切要求,增强奋发进取的工作责任感、使命感;通过弘扬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深入调查研究“接地气”,就能使党员领导干部深刻了解广大人民群众对铺张浪费、奢靡享乐、以权谋私、腐化堕落之风的切肤痛恨,从而自觉自警自励,在根子上转变对人民群众态度,端正工作作风,修正工作中的不足,提高追求高尚、抵制庸俗、拒绝腐败的执行力,进一步增强决策主体的合法性、权威性和纠“四风”的实效。(执笔:沈跃强)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