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音演唱时要搭锦棚,上面悬挂“御前清客”横彩,边上挂着木质银丝宫灯,台上正中安放着五把太师椅,左旁立有绣着黄龙的曲柄凉伞,演唱台的布置一切都按传统的法度而陈设。整个舞台张灯结彩、富丽堂皇,显得特别有气氛。弦管的演唱和弹奏者皆为男性,他们非常讲究衣着,一定要着长袍马褂上台演出。他们端坐太师椅,温文尔雅,行为举止皆遵古风。演唱弦管时表演者有其固定的位置。五个座位次序是,歌者执节居中,歌者左边上首为洞箫,下首为二弦。歌者右边上首为琵琶,下首为三弦。其他的配器如响盏、小叫、木鱼、双铃、四宝及扁鼓等,分立后面两旁。泉州弦管演唱者执节而歌的传统,与南唐长卷《韩熙载夜宴图》中的歌者所执的拍板相同。 一直延续着传统的“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形式。在我国浩如烟海的民族民间音乐当中,唯独南音有此表演形式,地方特色鲜明。
泉州南音演出时,台上都摆有两只木雕小金狮子让弹奏者垫脚,这种表演形式被称为“脚踏金狮”。这种独特的陈设和礼仪相传起源于清康熙年间,与泉州南音晋京演出受到康熙皇帝的恩宠有关。弦管中的弹琵琶和二弦者,弹奏时往往都要跷起二郎腿,这是为了防止乐器滑落。弦管乐手在至尊的皇帝面前跷起二郎腿显然有失皇家威仪,于是康熙皇帝命太监将龙椅之前的两只金狮子拿下来,一只放在弹琵琶的脚前,一只放在弹奏二弦的脚前,让他们垫脚,防止乐器滑落,以便更好地演奏。自此,泉州南音乐手便有了“脚踏金狮”的荣耀。脚踏金狮”现在已演化为四只金狮子,每个弹奏者都有金狮垫脚。泉州南音这种严格的演唱礼仪习俗,古朴庄重,规范定型。“脚踏金狮”的礼仪展示了南音博大精深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2004年赴法国举办“泉州南音专场展演”
传承和发展
泉州南音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作为陶冶情操、自娱自乐的文化表现形式,它与闽南人的生活密切相关,闽南人聚居之地几乎都有民间南音社团。除了在闽南地区的泉州、漳州、厦门和港、澳、台地区以外,泉州南音还流播到菲律宾、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缅甸、越南等国家,成为维系海外侨胞和台湾同胞乡情的精神纽带,对增进民族认同感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泉州有很多南音组织。据记载,最早当属建于明崇祯三年(1630年)的晋江深沪御宾南音社了。早期泉州市区的南音组织有"筠竹轩"、"灵裳阁"、"升平奏"、"回风阁"及"回风阁俱乐部"等。泉州周边各县市、各乡镇亦几乎都有南音社团组织。特别是在比较富裕的乡镇,南音社团活动则尤为活跃,被誉为"南音穴"的浮桥镇就是其中一例。这个富庶的小镇,人文景观极为丰富,笱江月色让人流连忘返,清音雅乐不绝于耳。据浮桥下洲村84岁高龄的老艺人蔡百合介绍,早在60年前,就有许多资深的南音艺人在浮桥开馆设阁,收徒传艺,那时浮桥的"临江阁"在新门外一带名噪一时。当时,"延陵吴"13乡为"割香"庆典而举办的南音大会唱可说是盛况空前,那几天人们兴高采烈,到处张灯结彩、高搭锦棚,先由来自泉州城里及厦门等名社团登台献艺,再有13乡社团一一登台演唱。"临江阁"出色的演唱让其他名社馆阁刮目相看。
南音演唱时要搭锦棚,上面悬挂“御前清客”横彩,边上挂着木质银丝宫灯。
1949年后,新中国十分重视南音的保护与弘扬,将其摆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南音事业蓬勃发展。南音社团不仅有业余的组织,还有专业的组织。如1960年由视南音为无价之宝的王今生市长一手创建的泉州南音乐团,40多年来, 不仅培养造就了一批南音专业人员在各地区发挥骨干作用,而且在各种赛事及访问交流活动为泉州争了不少荣誉。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常年活跃在街头巷尾的众多业余南音社团,与群众的接触最为直接,也最受群众的欢迎,他们为泉州南音的普及与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泉州市南音爱好者、华侨、华人也不时给他们以各方面的支持与经济赞助,为弘扬泉州南音事业而作了可贵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泉州弦管重获生机与活力,民间的弦管团体恢复发展至500多个。在1981年至2005年期间,泉州市已成功举办了8届海内外南音大会唱。从1990年起,南音进入中小学课堂,并且年年举行中小学演唱演奏比赛,至今已举办了20届。泉州师院、泉州艺校招收南音专业学生,有效的开辟了传承新渠道。
泉州南音曲艺团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