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泽洲:嫦娥奔月巡天河(2)

孙泽洲:嫦娥奔月巡天河(2)

核心提示:作为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43岁的孙泽洲显然还是一位年轻的科学家,但是和“嫦娥”在一起的日子却已经有了13载。1992年,这个从南京航天大学电子工程专业毕业东北大男孩走进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年轻的他在接受采访时稚嫩地说,“小时候听老师讲起院士、科学家们的事迹,特别佩服他们,崇拜他们。没想到长大后,自己能够有幸和院士、科学家们一起奋斗,就感到一种发自内心的光荣。”

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三号”

作为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43岁的孙泽洲显然还是一位年轻的科学家,但是和“嫦娥”在一起的日子却已经有了13载。

1992年,这个从南京航天大学电子工程专业毕业东北大男孩走进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年轻的他在接受采访时稚嫩地说,“小时候听老师讲起院士、科学家们的事迹,特别佩服他们,崇拜他们。没想到长大后,自己能够有幸和院士、科学家们一起奋斗,就感到一种发自内心的光荣。”谁也不曾想到,这个勤奋好学的大男孩只用了7年时间,就成为“资源1号”02星总体副主任设计师,分管测控和载荷,参与了卫星在巴西的测试,并负责飞控工作,那一年,他还未满30岁。

2000年的时候,“嫦娥”进入了为期三年的可行性论证阶段。在当时,不少专家经过讨论,绝大多数认可利用现有资源研制“嫦娥”。毕竟我国当年还没有正规的升空站,如果有的话探月工程就会容易很多。而利用现有的近地卫星研制资源和发射系统,意味着更大程度上的资源节省与合理利用,但这也给各个分系统的工作提出了很多难题。

此后,孙泽洲开始参与“嫦娥”的前期论证,负责星载测控论证工作。当“嫦娥”工程方案基本确定转入预发展阶段时,由于技术水平高超和协调能力出色,他被委派负责总体工作。“也正是因为这一年的工作,让我对‘嫦娥’有了更为系统和全面的了解。”孙泽洲说。

2004年,“嫦娥”研制队伍正式成立,孙泽洲被任命为副总设计师,协助总设计师叶培建负责总体工作,分管测控与数传、天线、机构与结构、热控、数管、供配电6个分系统。那时候,孙泽洲的压力很大。领导跟他分配任务的时候,心里特别没底。毕竟在过去研制资源一号卫星,有不少经验丰富的老同志指导着他干;“嫦娥”跟以前研制的卫星区别比较大这支研制队伍以年轻人为主,大家的经验都比较浅。

“整个‘嫦娥一号’卫星从立项,开始研制大概三年多的时间,这三年多的时间实际有三个阶段,但主要有两个,初样研制和正样研制,在这两个阶段我们也遇到很多困难,毕竟‘嫦娥’卫星是一个新的卫星,去完成一项咱们原来没做过的任务,所以会面临很多困难,应该说很多,就像在初样阶段,当时对于月食这个问题,卫星在一年寿命期间会遇到两次月食,因为在一开始方案论证阶段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后来初样有了,要想办法解决它,对当时的我们来讲压力很大,怕对大方案有影响,这样后果就很严重了。”孙泽洲回忆说。

因为任务很新,大家都在摸索中前进,往往一个新方案提出来,就难免受到质疑。孙泽洲作为副总师,从总体的优化需求出发,对各个分系统的研制工作进行监督和协调。各个分系统的设计方案,由分系统的主任设计师负责制定完成,至于内部本身专业性很强的,主要是内部专家把关。而在前期摸索、设计的过程中,孙泽洲都会组织大家一起讨论,在智慧的碰撞中前进。在孙泽洲的带领下,大家在交流上,互相支持上做得很好。每个人能都尽可能地去了解系统环境,并尽可能地让别人认同这种了解,从而使很多棘手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在整个研制过程中,孙泽洲一直注重借鉴国外的经验,结合“嫦娥”自身的特性进行分析。由于相关的数据不足,在设计时,孙泽洲提出了两点理念,一是要尽量降低模型的不确定性对系统的影响,二是要尽量地去认知环境。他要求大家“把实验做充分了,把环境认知对了,把整个工作过程验证好了”,像学生把知识牢牢地建构在脑海中一样,就不愁考试时拿不到高分。

最终,我国的首颗绕月人造卫星“嫦娥一号”于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先环绕地球转了5天,经过几次变轨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后,才奔向月球,从出发到进入月球工作轨道一共用了14天时间。

“感觉整个飞行过程,我们如同在梦中,虽然是在做这个,但是感觉像表演,很顺利,大家都很高兴,这是跟团队中每一个人辛苦地工作是分不开的。即使成功了,对于每项工作还是必须认真下去,需要很冷静地面对后续的工作。”孙泽洲说。

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三号”,孙泽洲又花费了好几年的心血,但是在这其中,一直离不开一个人的帮助,这个人就是中国航天器研制的学科带头人之一,中国绕月探测工程、卫星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叶培建,“叶总对我来讲,就是良师益友,工作上,他像老师一样帮助我,指导我,把握大的方向;生活上,叶总就像父辈,像知心朋友一样,关心每一个人的生活。叶总有统帅的风范,把握大局,能够在比较复杂的因素中找出最重要的因素,果断决策,我觉得这一点确实是相当不容易,很幸运,人生的道路上有这样的导师。”

关于未来,孙泽洲说:“‘嫦娥’的里程碑意义,让每一个为它添砖加瓦的人都感到光荣。但航天是一个系统工程,个人不代表团队。大家志同道合是基础,然后就要扮演好各自的角色,加强凝聚力。以后的每一天都要以平常心朴素面对。” 

责任编辑:姜波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