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家庭是个好东西”(3)

邓小平:“家庭是个好东西”(3)

——兼及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领导人有关共产党人应如何对待家庭的论述

对于如何解决革命事业与家庭困难的矛盾,刘少奇还曾经有过这样的论述:脱离生产的党员,在供给制条件下生活,对于家庭的困难常是难于解决的。有些党员,因家庭父母妻子的生活确实无法维持,而要求回家生产。对于这种请求,党是应该给以同情和考虑的。在没有别的办法解决时,应该允许他们的请求。在通常情况下,要求我们的党员没有必要地牺牲自己的家庭,也是不妥当的。

朱德在上世纪50年代对于马克思主义者应如何对待家庭,也曾说过这样一段箴言性的话:我们的国家有六亿人,每个人都有一个家庭,每个人在家庭中都负有一种不可推辞的光荣的养老养小的责任。可是有些极端的个人主义者,把养老养小的光荣任务,看成是一个额外负担,把这些责任推给公家和集体,这是完全错误的。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并不是要取消家庭,而是要使家庭更幸福更美满。养亲教子的古训,不仅现在适用,就是将来也是适用的。

重温邓小平有关家庭问题的论述和自身实践以及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领导人有关这个问题的论述,对我们今天的共产党人和干部群众来说,是很有益处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时代条件和社会环境正在发生很大的变化。家庭也正在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影响。对商品的崇拜,对金钱的崇拜,使人淡薄了亲情。子女的扶养、教育,老人赡养、关怀,兄弟间的和睦,婚姻关系的稳定都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危机。一些年轻人认为家庭是负担,不愿意负起自己应有的责任。这不仅对社会的稳定和谐和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也使一些人失去了自我,失去了感情的依托,产生心理的变态。

面对这种社会新情况,党的领袖人物关于家庭问题的论述及其躬行实践,就格外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了。

家庭的确是个好东西,它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生息繁衍的基本单位,是人类生产、生活、教育、消费的基本单位,也是人类感情的最终依托。随着工业化时代的来临,家庭的生产功能被逐渐弱化,但在我国,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家庭仍然是基本的生产单位。中国人对家,对于家庭更是有着特殊的依恋。家庭在中国依然有着极强的人文、社会功能。历史经验也说明,什么时候忽视家庭的功能,企图超越家庭就会带来社会混乱。

共产党人要胸怀祖国,放眼世界,要有大局观念,不能只顾小家,只恋小家,只为个人家庭谋福利。但在不以私害公、不损公肥私的前提下,也要有正确的家庭观念,负起应有的家庭责任。

据说有一种小鸟可以飞越太平洋,她靠的是什么呢?一截树枝。她把树枝衔在嘴里,累了,她就把那截树枝扔在水面上,然后落在上面休息。饿了,她就站在那树枝上捕鱼,困了,她就站在树枝上睡觉。

家庭就是人生中的“那截树枝”。衔着它有时会很累,很麻烦,但有了它,我们才能到达幸福的彼岸。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