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领袖们吃过的工作餐(3)

那些年,领袖们吃过的工作餐(3)

吴连登耐心地向他解释缘由:“你的这些话有道理,可你不知道,主席和我们工作人员外出也都是有严格规定的,我必须遵守。今天这钱和粮票没交清,我都不能离开井冈山,这可是纪律呀!”

听了吴连登的这番话,雷良钊只好拿出发票,可是,开惯了发票的他,这次竟不知如何提笔填写。吴连登提醒说:“交款人就写首长吧。”雷良钊十分感动,他认认真真地在交款人一栏中写下“首长”二字,然后开出发票收据:住宿时间7天,每天伙食费2.50元,交粮票23斤,购大米款每斤0.12元,计2.76元,共计20.26元,交款人:“首长” 。

只剩下棒子面窝头和熬白萝卜条招待周总理

周恩来的工作餐很简单,主食经常吃些粗粮,副食一般是一荤一素一汤,吃剩的饭菜,要留到下餐再吃。

他从不浪费一粒米,一片菜叶。每次吃完饭,他总会夹起一片菜叶把碗底一抹,把饭汤吃干净,最后才把菜叶吃掉。

当然,也有人对他如此节俭感到不解,周恩来说:“这比人民群众吃得好多了!”他不仅自己这样做,还要求其他领导干部也这样做。

一位专机机长的回忆,颇为传神地反映了周恩来在饮食方面的律己要求。有一次,这位机长看周恩来吃饭时,掉了个饭粒在桌上,他连夹两次才夹住放进嘴里,笑着吃了。

1958年3月5日,周总理到重庆考察长寿湖规划,正值他60岁生日。周总理特地打招呼,不要虚张声势、铺张浪费、大操大办,吃饭要简单,只吃工作餐。这天饭菜异常简单,桌上最好的菜是工作人员到长寿湖上游打捞的长寿湖鲫鱼。事后,大家才知道那天是周总理生日,不少人都后悔没祝总理生日快乐。

在南开大学职工食堂里,一进门迎面墙壁上即是一幅醒目的老照片。这幅珍贵的照片清晰地记载了周恩来总理于1959年回母校视察时,吃棒子面窝头和咸菜的场景。

1959年5月28日上午,周恩来和邓颖超再次回南开视察。参观到下午一点多,周恩来到教职工食堂吃午饭。在这里,他用自己的行动为南开师生上了一堂生动的“增产节约课”。

“周总理来了!”这个消息使职工食堂的炊事员们又高兴、又窘急:那时候,“大跃进”的浪潮虽然还未退去,经济困难的阴影已经显现出来。大家的生活都很艰苦。再加上当时午饭早已经开过了,只剩下棒子面窝头和熬白萝卜条——拿什么来招待周总理呢?

周恩来微笑着走进厨房,亲切问候炊事员们。他走到双手沾满棒子面的赵师傅面前,热情地伸过手去与他握手。赵师傅慌忙中赶快在水里涮了一下手,却仍然不好意思伸出手去。周恩来看出了他的心思,便和蔼地低声对他说:“不要紧,不要紧的。”一边说着,一边紧紧握住了赵师傅的手。

周恩来看到笼屉上还有午餐剩下的棒子面窝窝头,问过价钱后说:“挺便宜,我买两个。来一盘熬萝卜,再加两分钱咸菜。”并招呼随行的省、市领导同志和新闻记者:“就在这儿吃饭吧。吃饱了好去参观,你们忙了半天,肚子也一定饿了,坐下来一起吃,我请客。”说着,他便大口大口地啃起窝头来。一边嚼,还一边风趣地跟大家讲起他上南开中学时,在校长张伯苓家吃贴饽饽熬小鱼的故事。

食堂实在拿不出什么像样的食品给总理吃,炊事员们心里难受极了。幸好还有一个病号留下的鸡蛋,他们连忙用这个鸡蛋做了一碗热汤给总理端上来。周恩来客气地说:“不用了,随便吃一点,不是挺好吗?”吃完了饭,他叮嘱随行秘书务必把这一餐饭所需的粮票和钱,如数交给食堂。

“工作餐,我看西红柿炒鸡蛋就很不错了”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