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型18年7大问题仍待解(6)

经济转型18年7大问题仍待解(6)

土地制度优势发挥不够

人口的快速城市化要求城市投资,但一个突出矛盾是,初始城市基础设施投入具有很强的“外部效应”,但建成后的直接收费远远不能覆盖其社会效应

改革开放30多年经验表明,即便是生产率低下的工业,其劳动生产率也大大高于农业。以2013年上半年的数据为例,中国第一产业产出1.86万亿元,占GDP的7.5%,仅相当于餐饮业的产值。当前,中国城市化率大约为52%,这意味着,第二、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比农业劳动生产率高出10.4倍。考虑到季节性因素,按2012年数据测算,劳动生产率差8.3倍。从另一角度看,中国的耕地面积18.2亿亩,而即便以传统小农方式耕作,人均18亩地也不算多,这意味着有5亿多人可以脱离大农业而不致影响产出。这一事实表明农业人口城市化是提高经济效率、促进经济转型的重要出路。

2002年以来,中国每年新增城市人口1300万左右,按国家统计局8月26日发布的数据,上半年单是新增农民工就444万人,而且人均收入同比增长126%,这说明人口城市化进程速度仍然很快。

人口的快速城市化要求城市投资,特别是基础设施投资的增长。否则,工业、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就会被拉低。然而,一个突出矛盾是,初始城市基础设施投入具有很强的“外部效应”,但建成后的直接收费远远不能覆盖其社会效应。

近些年,高速公路开发、新城建设都是由社会资金参与投资,并以开发后的部分使用权作为回报。这一模式对于基础设施投资和后期开发、解决国有部门资金约束、拓宽社会资金投资领域成效均显著。而成功的重要环节是土地所有者、规划者、投资者、受益者是一体的。

但反面的例子也存在,比如在铁路投资领域。铁路总公司是规划者和主要投资者,但不享受开发后的外溢好处。沿途地方政府划拨出铁路建设用地、参与投资,但不能决定区域内铁路建设规划。这一方面导致铁路部门回报低,债务负担重,另一方面地方的建设规划与铁路建设不易有效匹配,影响总的社会效益。

因此,形成权、责、利匹配的基础设施建设机制,是城市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有效促进经济进一步工业化转型的要求。

(作者:复旦大学全球投资与贸易研究中心研究员,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