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型18年7大问题仍待解(4)

经济转型18年7大问题仍待解(4)

商业网络是企业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连接管道,管道不畅,需求则不畅,而缺少了需求,价值链提升就无从谈起。当前的情形是,国内商业环境不理想,审批、干预、监管缺位等问题并存,国内市场的交易费用比国际市场的交易费用高,以致很多企业家宁愿做毛利低的外贸产品,也不愿开拓国内市场。浙江、广东等地原来以内需为主的企业,前些年大量地转向外贸,即便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仍前仆后继。

构建商业网络,对于企业而言,在国内、国际市场间应该存在规模经济。把国内商业环境弄好,企业就更有可能在国外建立商业网络,这样不但容易有自己的市场势力,也更有实力进行产业价值链提升和开拓国际商业网络。

在中国内部需求扩张的大背景下,政策制定要有意识利用好“市场换技术”。现在几乎所有的产品领域,中国都是全球增长额最大的市场。去年以来,上海市有关机构做调研,外资进入中国的最大理由是“中国市场”而非“低成本”。市场大,企业规模经济就能发挥,产业的分工、集聚和完整的产业链就容易形成,知识外溢、产业创新就具备良好的产业生态背景。

从汽车行业的经验看,发展初期市场环境相对封闭,桑塔纳轿车车型20多年不变,价格居高不下。市场开放后,因国内市场需求规模大、增长快,大量外资企业愿意与国内企业合资并转让部分技术。整车合资企业的发展带动了上游零部件产业的发展和技术水平提高,同时为内资整车企业的建立、发展奠定了扎实的产业链基础。这里头,国内市场的因素(连同开放竞争)对于行业产业链发展、价值链提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政策制定上,通过减少不合理审批和干预,加强市场有效监管,降低企业经营的交易费用,提升商业网络水平,并在各层次对外竞争合作中,充分考虑、利用中国需求因素的作用,对于经济转型升级意义重大。

产业干预过多

政府干预的顺序是首先向产品购买和产品使用为同一行为人的潜在用户推广,再向产品购买和产品使用分离的潜在用户推广

产业政策本质上是破坏市场平等竞争原则的。只有市场失灵的时候,实施产业政策才有必要。以笔者调研过的新能源产业为例,如大型节能灯具、小型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等,通常用于市政设施、社区等公共用途。这些产品的出现,通常能够节约产品使用过程中的边际费用,但潜在的购买者(如住宅小区开发商)得不到这一好处,可能更倾向购买一次性投入较低而使用费用由他人(如住宅业主)承担的非节能产品。显然,这类产品具有公共品属性,存在市场失灵,而且政府往往是采购方,因此便于直接干预。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