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区学校出现生源回流
今年新建的20所学校仍分布在北京的城乡发展新区、生态涵养区和功能拓展区。输出优质资源的区县包括海淀、丰台、石景山、西城、东城、通州、顺义、朝阳8区。
两年来,北京城乡一体化学校建设促进了优质资源的融通共享,输入学校在“形、构、质”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输入校的教学设施设备、校园文化等与输出学校基本一样,在硬件上两校达到“同形”;通过建立一系列管理制度,包括课程、教材、作业、考试、评价等纳入本校统一管理等措施,新引进的师资也按输出校的选拔标准,两校在制度层面、标准层面达到“同构”;一些学校管理干部、师资互派,深度融合,共同开展教师培训、教研活动、学生活动,个别学校在教学质量上有了质的飞跃,向“同质”迈进。
李奕表示,城乡一体化学校建设已初见成效,像亦庄地区,已经形成一个小的教育高地,二中、八中、十一学校在此都办有分校,部分郊区学校开始出现生源回流。如京郊门头沟区,一方面采取对口捆绑、城乡一体化、引进名校新联盟等多渠道,大幅扩展优质教育资源规模;另一方面大力推进干部教师整体流动,激活发展动力。
实现优质资源的区域覆盖
近日,记者在十一学校亦庄实验小学的小剧场,看到二年级的孩子们正排练童话剧《丑小鸭》。他们说起台词来神采飞扬。谁能想到,刚入学时,他们当中有人连什么叫童话剧都不知道。该校是去年兴建的城乡一体化学校之一,目前招收学生中,大多数是农民和外地来京务工人员子女。
李奕透露,今年北京还将加大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充和扩展,将在城区局部和县城、山区分别推进具体项目,如学区化管理、深度联盟等,努力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区域覆盖。
东城区作为改革试点区,今年将在优质教育均衡方面重新布局,以发展“深度联盟”、中小学结对推行九年一贯制、构建教育资源带等,走出一条“品牌化道路”。目前东城计划将优质初中入学比例提升至75%,实现教育的高位均衡。西城区将采取新建、改扩建等多种方式,增加2840个学位,缓解入学难问题。海淀区则采取名校多校多址办学,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合理布局。
(本报记者 张景华)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