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茅台何以“醉”倒众银行?
1400箱假茅台酒,在犯罪嫌疑人手里几经翻云覆雨,居然摇身一变为身价和信誉极高的抵押品,犯罪嫌疑人凭此骗取银行贷款2亿元之巨,令人错愕。案发后,冲抵部分货款的假茅台酒,被警方扣押,即便不扣押,也是一堆垃圾,事涉银行损失惨重。然而,令人迷惑不解的是,一向在顾客面前冷漠无情、强势霸气的银行,怎么就被假茅台给“醉”倒了?
不可否认,众银行纷纷被骗,首先源于犯罪嫌疑人造假,不仅造假茅台酒,而且造假销售发票。事实上,造假品牌、假发票,也是一些骗子惯用的手段,只要稍加谨慎,便可以识破。何况,银行办理抵押贷款,应该有严格的程序;特别是,对于茅台酒这种高端抵押品,既要查明来源是否合法,又要检验产品的真伪。显然,事涉银行未能严格按程序办事,给犯罪嫌疑人骗贷留下了可趁之机,甚至主动打开了方便之门。
然而,银行之所以对骗货人和假茅台放松了警惕,并大开绿灯,源于对企业“大佬”及高端白酒的盲目崇拜。受逐利思维驱使,一方面,银行对能够同尤某这样的企业“大佬”合作,感到受宠若惊,进而对其公司的资质及抵押茅台的品质深信不疑。另一方面,银行对茅台等高端白酒趋之若鹜,也不辨其真伪,以能有茅台充当贷款抵押品为荣。退一步讲,即便是贷款不能逾期归还,也可以用茅台冲抵,将茅台摆放在显要位置,使银行更显尊贵;更何况,茅台酒还可以升值。
可见,银行对企业“大佬”及高端白酒的盲目崇拜,是造成多家银行被假茅台“醉”倒,经济蒙受巨大损失的主要诱因。也就是说,这不仅是一起销售假酒案,更是一起银行集体渎职案。因此,除了对制假、骗贷的几名犯罪嫌疑人予以依法严惩外,对于事涉银行及相关责任人的渎职行为,进行依法查处。特别是,这起案件的发生,给商业银行带来警示:办理贷款,应严格按程序办事,不能被假象蒙蔽了双眼。
假茅台缘何能骗取了银行的巨额贷款?
对于这起案件,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关注点:有人把目光盯在了假茅台上,认为这么多假茅台,市场上还有真的吗;有人认为这酒价格真高,一箱子就几十万;我并不关心这些,因为这样的酒我们也喝不起呀。我关心的是假茅台缘何能骗了银行的真钱?
报道说,这起案件共牵涉假茅台酒1400箱,而这些假茅台并不是用来销售的,而是当地一家商行专门用来到银行贷款用的。无论在哪一家银行贷款,他们都用这些假茅台作为抵押。抵押期过后,他们不会还钱,很多假酒不是到了担保人的手里,就是长了银行仓库里的宝贝了。最吓人的是,这1400多箱假茅台抵押后,放出去的贷款达到2亿元。哗哗作响的钞票换来的却是假酒,这事确实挺奇怪。不知道在这个过程中,有关部门的火眼金睛哪里去了?难道会被假茅台灌晕了?
在银行业抵押物品范围里,是没有白酒这样的物品的。也就是说银行在放贷的时候,允许客户用白酒当做抵押物,本身就是违反规定的。面对百姓办理买房分期付款手续都要左检查右检查,面对动不动就是几千万的贷款申请,银行为什么就丧失了最起码的警惕心了?百姓办理个小额贷款都要提供很多手续和房产作为抵押物,这些商家们缘何就可以用不允许充当抵押物的白酒,弄走贷款呢?这么明显违反放贷规定的事情,绝不是一个业务员可以办得到的,这是谁审批的呢?
退一万步说,即使可以用白酒当作贷款的抵押物,那么这些假茅台为什么就没有被发现?百姓在贷款的时候,银行方对抵押物都是有个调查核实阶段的,他们要走访,要实地“视察”,还要进行价格评估,看看抵押的房产是不是真实的。而对于这些动不动就是几千万贷款需求的人,银行就没有请人鉴定这些酒品的真假吗?如果要鉴定的话,其实是很简单的,对于银行来说联系一个专家不是难事,也还可以带着酒品到有关部门去鉴定。在这个核查的关口,不知道银行方为什么没有任何作为?难不成是银行放贷心切?不会吧,在这个贷款难的时代里,任何人需要贷款都要看银行的脸色。这从民间借贷、高利贷抬头的现象中,就可以看出银行贷款难的现实。既然有贷款需求的人多,银行还到了无钱可放的时期,为什么商家的假酒就能换走真钱?
假茅台能骗走2个亿的贷款,其实不是骗子高明,也不是银行弱智,而是他们在装憨卖傻。想必他们早就被要贷款的商家们用真茅台给灌晕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