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鲁尔如何重现蓝天
1985年1月18日,雾霾笼罩德国鲁尔工业区,当地卫生部门首次拉响德国最高级别的雾霾三级警报,即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超过了1800微克每立方米。多个城市禁行车辆,非生活必需工业产品生产受限。
这不是德国重要的工业区鲁尔第一次遭遇严重雾霾天气。早在1962年12月,鲁尔区居民便见识了雾霾的危害,当时部分地区空气二氧化硫浓度高达5000微克每立方米,不少人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因霾致死人数超过150人。1964年,鲁尔区所在的北威州推出《雾霾法令》,应对雾霾危机。
在德国战后创造经济奇迹的年代,工业的迅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富裕,很多人根本没有意识到未经过滤的工业废气会对健康带来多么严重的后果。1961年,鲁尔区共有93座发电厂和82个炼钢高炉,每年向空气中排放150万吨烟灰及400万吨二氧化硫。
随着污染加剧以及人们意识的改变,环保问题日益受到重视。一些欧洲和德国的法律及管理条例就工业设施排放、燃料中铅含量、大型燃烧设备排放等予以具体规定。系列措施出台迫使大量工业企业安装烟气洗涤设备,燃料进行脱硫处理,个人住户燃煤取暖逐渐减少……几十年间,德国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图片:在德国鲁尔区雾霾严重时期,北威州的公路边安置了机动车限行标志)
据鲁尔区所在北威州环境部门统计,1964年,莱茵和鲁尔地区空气中二氧化硫的浓度约为206微克每立方米,而在2007年下降到8微克每立方米,降幅达97%。同时,空气中悬浮颗粒物浓度在1968年至2002年间也出现明显下降。
如今在德国,环保理念已深入人心,对不少德国人来说,在城市里能坐城铁等公共交通就没必要开车,垃圾分类也必须仔细,投资太阳能和风能发电已成潮流。德国政府大力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已超过20%。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