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局14日发布的2013年《中国气候公报》显示,2013年,中国平均霾日数为36天,较常年偏多27天,创52年来最多。其中,江苏、安徽、浙江、河南、河北、北京、天津等地的部分地区霾日数超过100天。
从全球来看,曾遭“伦敦雾”侵袭的英国、被雾霾笼罩过的德国和经历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的美国,均在各自的发展阶段为治理大气污染做出过有益的尝试。
(图片:1月16日,北京天安门地区笼罩在雾霾中。)
百年“伦敦雾”如何驱散
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以来,伦敦上空时常被烟尘笼罩。但直到1952年造成上万人死亡的烟雾事件,伦敦和全英国的治污努力才真正开始。当时的政策制定者认为,煤炭是“伦敦雾”的罪魁祸首。于是1956年颁布的《清洁空气法案》划定了“烟尘控制区”,区内禁止直接燃烧煤炭。
伦敦所有烧煤的火电厂被悉数关停,迁至城外。伦敦人“出城”也自此开始。据统计,目前约有70余万在伦敦工作的人住在周边的“卫星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个超级城市的环境压力。有针对性的立法和严格执法收效迅速。到1960年,伦敦的烟雾排放总量已比1952年下降37%,冬季日照时间增加70%。
然而,“伦敦雾”并非一天内形成,也不会在一夜间散尽。英国人的治污努力一以贯之。政府陆续颁布了《控制公害法》《公共卫生法》《放射性物质法》等法律,并大力推动能源结构调整。计划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将占到能源供应中的15%。
伦敦本身正是英国治污的样本和缩影。政府鼓励700余万市民减少看电视的时间,并统一为市民更换节能灯泡。在节能环保方面表现出色的企业和政府机构还会被授予绿色奖章。
尽管“雾都”之名不再,但数十年来改进空气质量的努力仍需持之以恒。在家庭和工业用煤逐渐被清洁能源取代后,伦敦的交通排放又成为日益突出的新问题。政府于是开始要求所有新车加装净化装置,并大力推广绿色交通。伦敦市政府公布的《交通2025》方案则计划在20年内,减少9%的私家车流量,降低12%的尾气排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