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当童工有肉吃”的背后值得深思(5)

【案例】“当童工有肉吃”的背后值得深思(5)

【启示与思考】

原以为,童工被“解救”,会是好事一桩。可没想到,这群孩子却持抗拒态度,他们结成“同盟”,甚至不想回家。理由只是“当童工有肉吃”,个中辛酸,无以言表。毫无疑问,儿童的权利必须得到保障。但是,谁也不想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将孩子从“童工”的境地解救出来,却又让他们置身于连童工也不如的境地。按理说,这群孩子本该坐在教室里,不用为吃肉发愁,国家为他们准备了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可,他们上不起学。

当童工,背后牵扯到的,是未成年人权益与作为“人”的生存权的纠结。他们的际遇,也是凉山贫困山区很多孩子的缩影。多年来,各路扶贫资金不断涌入凉山,也有领导考察调研。但是,为什么一直到现在,凉山仍然这么贫困。眼下,孩子被遣返后,凉山方面应尽到后续的兜底责任。可从根本上来说,这个事情也是四川乃至国家扶贫等相关部门的责任。

外界的关注能否改变这些童工的苦涩命运?现在还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政府部门将涉嫌童工“遣送”回家,只是做了应该做的第一步。如何让这些年纪尚小的孩子重返课堂,相关部门要做的,还有很多。

毫无疑问,贫穷是产生童工现象的现实根源,即便有国家义务教育政策的支撑,对于交通不便、水电不通的贫困家庭来说,上学仍然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很多家庭为了走出暂时的困境,便让孩子缀学回家,或干脆让他们随着大人南下务工。与其说这是家庭教育的短视,还不如说是因贫穷世袭而做出的无奈选择。

现在的情形是,这些童工已被“遣送”回家,他们不必再干那些与他们年龄和身份都不匹配的工作。但更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被“遣送”的童工回家后,他们面对的仍旧是可怕的贫穷与遥不可及的读书梦,那么,较之于工厂对他们的剥削,他们恐怕更不愿意回到那个破败不堪的老家。而即便回了,也可能不是回到学校,反倒是在家混到不被定义为童工的年龄,再坦然地外出务工,这几乎快成了贫困地区的一个恶性循环。可怕的是,无论是相关政府部门,还是孩子的家长,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短视”举措可能带来的贫困世袭,而是在“得过且过”的悖论中将这一“乱象”固化。

“当童工有肉吃”,悲怆背后是拷问:若没有对孩子的绝对保护,对贫困家庭孩子受教育权的保障,谁能保证,将这群孩子“解救”出来后,他们不会换个假身份证、挪个地儿,继续流散?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