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农业现代化的经验与实践(2)

江苏:农业现代化的经验与实践(2)

为此,对江苏农业现代化建设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突破种养业的局限,实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面现代化

首先,仍要保证对种养业的支持和重视,在此基础上,将产前、产后的各个环节纳入到农业现代化的建设中来,按照“六次产业化”的要求,把第二、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进行融合,提高农业的附加价值,与此同时,保证农民可以获取更多的收益。

2.加强建设高标准农田和产后过程商品化处理配套设施

高标准农田和商品化处理配套设施是农业现代化的硬件基础,是开展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第一步,这就要求省政府要明确目标,科学规划,以法律手段确保农田基本设施建设逐年推进;立足长远,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导,积极调动各方力量,多渠道争取资金投入;纵观全局,因地制宜,以差异化策略分区实现农田基本设施现代化;落实管护,组织创新,以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3.培育各类示范性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经营组织再造,提升农业产业组织体系

在有条件的地区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采用机械化和高投入等现代化的投入来提高农业的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建立中间协会组织为他们提供服务;江苏省更多的地区还是以小农户为主,因此要进行精耕细作,突出地域性和特色化,提高农产品的附加价值,通过加入农民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强化小农户的市场谈判实力,实现小规模农户与大市场对接。这两条道路是并行不悖且互相补充的,江苏省应该率先在全国推行这两种模式,最终实现农业规模化和特色化的协调发展。

4.重视农业多功能性,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农业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农业新功能的发挥,因此,省政府要对此高度重视,将农业新功能的发挥引入到农业的建设中来,不断开发并利用,提高农业的附加价值;由于这些新功能具有很强的公共性,所以要通过财政支农的方式,加大投入力度。在资金使用的过程中,要明确各部门的职能,防止出现“无头管理”以及“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财政支农的效率。

(作者为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江苏农业现代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