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处分包邮”是“作弊”良药乎?(2)

【案例】“处分包邮”是“作弊”良药乎?(2)

在目前的高等教育领域,学校和家庭、家长几乎成为两张皮,除了家长主动和老师的联系之外,学校和家庭之间的联系纽带近乎为虚幻。在不少人看来,大学生已经成人,不需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三位一体”结构了。事实上,不管是及时掌握学生身心状况,对学生进行身心教育和引导上,还是缓解大学生成长烦恼压力、帮助大学生尽快认识自我、定位成长目标、健康成才就业上,家庭教育乃是社会教育并不可或缺。因而,“作弊处分包邮”的幽默背后,其实更透露出学校欲与家庭共同育人的主动,这无疑是一种极具教育理性的创举。

事实上,不仅仅是在重申考试纪律和提醒学生复习提升上,在学生课堂学习行为上,在学生生活管理细节上,在高校就业引导教育上,在大学生奋斗目标确立上等等,都可以采取类似的充满人性化和教育理性的幽默亲近引导方式,其必然更能获取高校学生的认同和接受,更能营造利于人才培养和成长定型的环境,我们不妨一试。

攻心术横幅有创意

考试作弊,是一种令各个大中小学管理层十分头疼的事情,为此,各所学校每到考试季为防止学生作弊可谓厉兵秣马严阵以待,常常采用的形式除了学生与校方签订不作弊协议书,诚信承诺之外,还大量辅之于高精尖的科技手段,比如屏蔽手机信号,收缴手机,电子狗等等,无所不用其极。

相对于上述诸多严密的防范举措,徐州的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为严肃考场纪律,只是贴出写有“严肃考试纪律,违纪处分当日下达,全国包邮(比你先到家)”的横幅的做法,我以为,这既具创意,同时也属温柔的“攻心为上”之术,试想,倘若学校放假,学生人还没回到家,考试作弊的违纪处分通知早一步先到达家长的手中,这样的情形有多丢人、多令人难堪?

所以,悬挂了近一周的时间已经起到了校方预期的效果——“很多同学看了这个标语都放弃打小抄等想法,临时抱佛脚去了。”我以为,这得归功于该校为防止学生考试作弊而想出的——悬挂丑话说在前头的横幅颇具创新,也很有趣,小小的一个“攻心术”居然能起到意想不到的防考试作弊效果,投入小,效果好,这也是学生们能够接受的网络语言创新,这一做法理当被各所学校广泛推广和复制。

质疑:是一种恐吓教育

亲,看到这种既诙谐幽默又极具杀伤力的横幅,你还敢作弊吗?你上大学的高额费用是父母给的,如果考试作弊被处分的事被父母知晓,让他们情何以堪?“作弊处分包邮”惩罚和羞辱的不仅仅是学生,更包括家长,其杀伤力不言而喻。不过,用“绑架”亲情的方式警示和震慑作弊行为,虽然其效果不错,但终究值得商榷。

为惩戒学生考试作弊,学校可谓绞尽了脑汁,取消成绩、记过、公示处分等方式一起上阵,不过“作弊处分包邮”且强调“比你先到家”,已偏离了“严肃考试纪律”的目的,让人觉得变了味,俨然成了一种“恐吓教育”,而这正是饱受诟病的教育方式。

无论是目的还是效果,“作弊处分包邮”横幅都是对学生的一种警示和威慑,甚至是一种恐吓。横幅所使用的语言虽然看起来是幽默亲切的网络语言,但实则已把亲情“绑架”在了作弊行为之上,学生及其家长都成了被恐吓和羞辱的对象,够狠的,也够损的。

正因为“作弊处分包邮”的实际操作意义不大,才更加凸显了其威胁和恐吓的意味,而这正是我们难以接受的。事实上,无论在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中,“恐吓教育”长期存在,如“再哭妈妈就不要你了”、“再考不好叫家长”,“考试作弊开除学籍”,等等。“作弊处分包邮”背后正是“恐吓式”教育思维方式在作祟,也是“懒政教育”的体现。

把恐吓的把戏用在成年人身上,恐怕只会更易激起学生的逆反情绪,且难以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学校需要反思的是,除了五花八门的处分方式,难道真的没有其他办法阻止学生考试作弊吗?学生考试作弊教师和学校也有责任,把板子都打在学生身上有失公允。

恐吓从来就不是真正的教育,类似“作弊处分包邮”的教育方式不仅是粗暴的,也是丑陋的,当休矣。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