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处分包邮”是“作弊”良药乎?(3)

【案例】“处分包邮”是“作弊”良药乎?(3)

“比你先到家”问题太大

在追求教育话语创新的时候,不能只注重话语形式,而对话语内容考虑不详。该校横幅上的“作弊处分包邮”很好,但“比你先到家”就问题大了,至少在程序层面涉嫌粗暴对待学生正当权益。

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在对学生作出处分决定之前,应当听取学生或者其代理人的陈述和申辩;作出处分之后,应当出具处分决定书,送交学生本人;学生有异议的,还可在5个工作日内提出书面申诉,对复查决定有异议的,还可在15个工作日内向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诉。只有学生在申诉期内未提出申诉的,处分才成立有效。

按照规定程序,即使被处分学生不提起申诉,只要学生不在外逗留太久,处分决定比学生先到家的可能性是很小的。但学校为何又要强调“比你先到家”呢?一方面,可能是为了表明学校对考试作弊的零容忍态度;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吓住学生。横幅的实际效果较好,实际上也正是因为“比你先到家”起到了作用。但我们应该警惕的是,这种作用与传统的粗暴恐吓并无本质区别,在起到一时作用之后,却会让学生对程序正义失去了应有的正确认知。

正确认识和处理程序的公正价值与效率价值的关系,是推进法治老生常谈的问题,但现实中以追求效率价值而忽视甚至牺牲程序公正价值的现象,仍屡屡发生。

学校的育人,体现在点点滴滴,既要追求短效,更要追求常效、长效;学校是一个高尚的地方,在方方面面都应该努力成为社会的表率。在这个意义上,“作弊处分包邮,比你先到家”,虽然初衷很好,但并不值得肯定。实际上,在整个社会陷入浮躁状态之下,学校教育更需要清醒、冷静,切不可也陷入为了创新而创新的浮躁之中,无论是怎样的创新,都需要将内容这个“灵魂”放在首位。

亲,给“处分包邮”好评还是差评?

对于这项“特殊”服务,学生会给出怎样的评价,是“好评”还是“差评”?

如果让试图作弊以避免挂科的学生先来回答的话,肯定是差评,哪怕包邮不花自己的钱,因为这样的“措施”无疑释放强有力信号,千万别作弊,只要作弊,家长很快就会知道,而学生最不愿看到什么,就是家人的责骂。

那么,其他学生会给处分包邮“好评”吗,答案是不一定,原因在于,“处分包邮”跟他们没有半毛钱关系,只要自己不作弊,处分就飞不到家里,那么何必去在乎“处分包邮”的“好”与“坏”呢。

这样说来,好像没什么人给处分包邮“好评”,其实不然,很多认为“处分包邮(比你先到家)”能起到防范作弊作用的网友会给“好评”,毕竟这条横幅包含很多“智慧”,将作弊受处分与网络流行语进行结合,不仅可以发挥处分寄到家的“威慑力”,同时让人觉得这样的内容不死板,很有网络幽默元素。

其实,不管给“好评”也好,“差评”也罢,在笔者看来,校方出此下策更多的是无奈之举,试想,如果学生都在认真学习的话,校方岂会做大量工作来防范作弊?为了让学生重新回到学习的轨道上,很多学校绞尽脑汁,但成效如何,打个问号。也许只有“不按常规套路出牌”,搬出“家长”这个学生打怵的“点”来作劝勉手段,方能让学生“警醒”。但引人深度思考的是,如果引导学生学习沦落到清一色的“作弊处分告知家长,用家长压学生”,那不是教育悲哀吗,不就显得学校有失教育之责——老师没教好,学生没学好吗。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也许网友会给“处分包邮”好评,但内行一看就知道“处分包邮”背后存在哪些问题。看来,在教学服务这块,校方还需“长点心”,不要总拿学生受处分,在学校不好好学习的劣质“邮件”让家长“签收”,那样只会暴漏自己的问题。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