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中国“雪龙”号救援行动向世界传递正能量(2)

【案例】中国“雪龙”号救援行动向世界传递正能量(2)

中国“雪龙”号,好样的!

在这一连串牵动人心的遇险和救援行动中,中国“雪龙”号扮演了迄今当之无愧的主角。这是一艘中国科考船,肩负着前往建立中国第四个南极科考站的任务,但收到“绍卡利斯基院士”号的受困求救信号后,“雪龙”号义无反顾前往出事海域,以其科考船的能力面对已被俄船验证的破冰难度和各种风险。

“雪龙”号不是高等级破冰船,但它的作为难能可贵,虽没能救出俄船,但用“雪鹰”号弥补了澳大利亚“南极光”没带直升机的缺憾。“雪龙”号的表现受到全球舆论的敬重,它尤其值得中国人为之骄傲。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舆论对“雪龙”号的支持始终是全心全意的。尽管“雪龙”号的行动要比普通船只昂贵得多,最终要由中国纳税人支付,但几乎没什么中国人评论它参与这一救援行动“值不值”,我们都觉得这是“雪龙”号不可推卸的责任,它做的就是它应当做的事情。

“雪龙”号的表现其实是中国社会对自己尽国际义务所持态度的一个缩影。中国人很愿意自己的国家融入国际社会,成为负责任的成员。同时我们也对国际舆论,特别是对西方主流舆论是否认可我们的这一态度其实蛮在意的。

俄船在南极遇险,附近恰好就有一条中国科考船,伸出了关键性的援手,这当然不是偶然的。南极即将有4个中国科考站,中国已成极地考察大国,中国的工业能力支撑了“雪龙”号与俄受困船的“偶遇”和不负众望,中国的国家进步在遥远的南极冰面上又得到一次意外印证。

然而“雪龙”号并不万能,我们这个国家尤其谈不上完美。“雪龙”号完成对俄船上乘客的救援后,如何走出冰山区尚有很大不确定性。也许它能靠自己的破冰力量走出,也许需要美国重型破冰船的帮助。即使“雪龙”号最后要靠更强大的破冰船“救出”,它的故事依然动人。

南极这场遇险和救援,一开始是纯“船与船之间的事”,逐渐舆论从中看到了“国的影子”。但到最后它要以南极冰面上的人道主义事件落幕。“雪龙”号得了人道主义的满分,在实事求是这一点上,它和背后的中国社会此次也表现出高度的成熟。

南极冰面上人的生命安全最重要,船的安全第二重要,除此之外,“雪龙”号上的科考队还惦记着把科研时间抢回来,不耽误实施建站计划。中国人没有在这件事中忘记“国家形象”,但它从来就未曾处于支配地位。施救者和被救者的安全一直是知道了这件事的中国人最关心的信息。

“雪龙”号是好样的,我们希望这次救援呈现的国际合作精神不仅仅在灾难中才能看到,但愿它不是政治板块之间的温情点缀,它会逐渐变成为彻底改变21世纪国际关系性质的强大增长点。

“雪龙”号让世界看到侠义中国

“雪龙”号舍弃自身任务,营救他人而置身险境的事迹引发了国内乃至国际的热议与好评。

“雪龙”号义举彰显了中国传统义利观。正确对待和处理“义”与“利”的关系,重视道义与责任,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孔子主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则更注重义的价值,“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雪龙”号接到求救后前往救援,不仅意味着要丧失在南极寸时寸金的科研机会,对考察产生不可避免的影响,同时自身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但“雪龙”号没有丝毫犹豫,果断行动,不舍昼夜,千里驰援。在“利”和“义”的选择面前,中国人选择了义字当头,重义轻利。在南极这片冰冷的海域上,“雪龙”号的英勇举动犹如雪中火炉,温暖他人,照亮世界。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