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中国“雪龙”号救援行动向世界传递正能量(3)

【案例】中国“雪龙”号救援行动向世界传递正能量(3)

“雪龙”号义举体现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综合国力的提升也意味着更多的国际责任。近年来,中国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更加有所作为,尤其是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气候变化以及地区热点等问题上发挥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此次“雪龙”号第一时间展开救助,是中国在危急时刻展现中国担当,贡献中国力量,发挥中国作用的再次生动诠释。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中国怀仁爱之心,发正义之言,行共赢之事,不断地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雪龙”号义举为中国赢得了国际友谊。时穷节乃见,患难见真情。2011年利比亚战乱撤离在利中国公民行动中,中国协助2000余名来自孟加拉、尼泊尔、越南等国公民撤离战乱之地。此次解救的乘客有来自澳大利亚、英国、阿根廷、荷兰、新西兰、智利等多个国家。此次救援行动,中国人不畏艰险,积极营救的举动,再次充分弘扬了人道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赢得了获救乘客以及各国的广泛赞誉。得道多助。中国广交朋友,广结善缘,坚持睦邻友好,守望相助,也必将在世界上赢得更多的朋友与支持。

“雪龙”号船受困后,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作出重要指示,指导组织脱困工作。7日,“雪龙”号突破冰封,胜利脱困,驶向辽阔的大海。中国梦扬帆之时,也一定是中国道义担当、一如既往承担负责任大国义务之际。

【启示与思考】

冒着危险去救他人,他人得救了,自己却受困了。这是我国南极“雪龙”号科考船营救事件中的一条故事发展主线。有一种调侃认为,这是为了急欲塑造自己的国际形象,而使自己身陷绝境的鲁莽行动,它是一种新的“形象工程”。这种观念因其陈旧与无聊不值一驳。我们倒是可以从这一事件进程中,非常清晰地感受到其中始终恒定的中国价值。

中国人向来讲急人所困、解人所难。当俄籍“绍卡利斯基院士”号客船上52名乘客身陷绝境,营救是最正确的价值选择。这种价值永远也不会过时,它的内核就是国际人道主义精神。也正是在这种精神的召唤下,南极考察队暨“雪龙”号科考船在澳“南极光”号极地考察破冰船配合下,成功使52人脱险,避免了危险。这样的行动,让国际社会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国人义无反顾的价值崇尚。

救人总是会有危险的,何况在极地那种特殊条件下?如果没意识到危险鲁莽而行,并不明智。但看到了困难和风险,却仍毅然而行,这样的选择是高尚。习近平总书记在指示中说“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冒着极大风险,成功完成对遇险俄罗斯籍客轮的救援行动,为祖国和人民争得了荣誉”,这种荣誉体现的就是中国人的高尚价值。

舍生取义是我们的传统价值观,在生命危险、利益受损等考量面前,我们选择了义,这是中国人传统义利观在新时代的彰显。体现在外交领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正确义利观。在国际交往中如果重利轻义,我们是没有朋友的。“有原则、讲情谊、讲道义”,朋友才会遍天下。

在这个寒冷的冬天,中国通过这次救援行动显示了中国的软实力,向世界传递了一股正能量。另一方面,也显示了中国的一种“硬实力”,中国的工业能力支撑了“雪龙”号与俄受困船的“偶遇”和不负众望,中国的国家进步在遥远的南极冰面上又得到一次印证。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