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事业中的企业家精神至少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钱从哪里来,二是钱往哪里去。就前者而言,企业家通过创新和冒险精神,在市场经济中合法地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积累巨额财富,成就行善济世的基础。邵逸夫具有这样的基础,并且通过慈善事业,也不断壮大这样的基础。事实证明,邵逸夫资助慈善公益并没有影响其资本扩张。1985年,邵逸夫大举捐赠的第一年,资产为33亿港元;5年后,其资产就达到85亿港元,名列香港富豪第八位。如今邵逸夫的总资产逾200亿港元。全国各地的逸夫楼,可谓邵逸夫产业最大的形象广告。邵逸夫用他的企业家精神,凝聚起最大化的慈善资源。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种慈善精神并不简单等同于“做好事”。毕竟,就算是亿万富豪,如果仅仅满足于“做好事”,也有山穷水尽、力不从心的那一天。
就“钱往哪里去”而言,慈善事业中的企业家精神,意味着要将好钢用在刀刃上,让慈善资源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用。而这正是邵逸夫将慈善资金重点投入教育事业的原因。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提高教育水平和国民素质就是最好的授人以渔。更重要的是,很多时候,邵逸夫并不是以一己之力来捐建教育项目,而是用一部分资金撬动更多的社会资金和公共资金参与。这样一种“抛砖引玉”及“四两拨千斤”的慈善模式,体现了最大化产出的企业家精神,引导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当然,邵逸夫有让其企业家精神长袖善舞的慈善平台,那就是他的“邵氏基金”,这让他一方面可以吸纳更多的慈善资源,另一方面也可以参与慈善的使用过程,确保使用效果。毋庸讳言,内地的慈善事业,还缺乏让企业家精神充分涌流的制度平台。
邵公离去,逸夫式慈善长留中国
他不是一位“土豪”,他是一位具有真正奉献精神、真正充满无私大爱的慈善家。土豪这个在2013年最为火爆的词语不属于邵先生,长久的慈善之举使他区别于新崛起的更多的富翁,众多富人和名人难以望其项背,因为他们与真善无缘或相距甚远,因为他们的富裕与更多的中国低层群众和屌丝们毫无关系,而邵逸夫则因其普惠大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哪儿没有以邵逸夫命名的学校和医院,哪儿没有邵先生财富的足迹?有多少人从他所捐助修建的学校中毕业,有多少人从他的资金修建的医院中获得救助或重获生命?正是因为这些逸夫式的慈善,几乎每一个中国人记住了他的名字,每一个人都觉得他像一位熟悉的长者。他的离去,是巨大损失。仁者寿,慈者爱,邵先生107岁之高龄仍让许多国人遗憾不已,这样的杰出人物应该永恒!
人总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邵公之一生,是这些名言的最好诠释。
最为可贵的是,数年如一日,逸夫式的赠款项目,建立在采取捐款与政府和项目单位资金配套的方式,在内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大中小学、职业技术学校及师范学校等兴建各类教学设施,包括教学楼、图书馆、科技楼、体育馆、艺术楼、学术交流中心、研究中心等,有效地促进了内地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尤其为内地义务教育普及和均衡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他的每一笔资金资金,带动的是许多政府投资和民间更加热烈的慈善捐助,正是在他的激励下,慈善捐助在中国蓬勃发展并蔚然成风,一个又一个希望工程使中国的教育医疗事业快速发展,惠及数亿群众。一次又一次灾难降临之时,中国人用慈爱捐助拯救了许多生命,在团结奋斗中继续前进。
最不能忘记他的,是西部贫困地区的孩子们。近年来,为配合国家西部开发战略,邵逸夫基金重点支持了西部的大中小学的教育设施建设。每当内地一些地区遭受自然灾害时,邵逸夫先生都及时向灾区慷慨捐赠,用于灾区校舍的重建工作。这种雪中送炭似的援助,令灾区师生永远难忘。
富裕其来的中国人该如何面对财富,如何回报社会,这是许多人必须予以深思的问题。邵公走了,他的每一笔爱心捐建项目都是一座屹立的丰碑,遍布中国大地。邵先生虽然仙逝,他留下的“逸夫楼”的和慈善精神,将是中华民族不朽的珍贵财富,将成为中国社会文明进步的强大力量。为富有仁、兼济天下,这位世纪老人,值得整个中国铭记,堪为更多新生“土豪”之楷模。邵公离去,慈善永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