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邵逸夫的慈善精神留给我们什么?(5)

【案例】邵逸夫的慈善精神留给我们什么?(5)

【启示与思考】

影视大亨邵逸夫先生的辞世,让人们更关注到他的另一重身份——慈善家。 

邵逸夫先生一生传奇、殊荣不断。可他却说“一个企业家的最高境界就是慈善家”。截至2012年10月,邵逸夫基金已为内地教育事业捐赠达47.5亿港元,捐建6013个项目。

几十年以来,邵逸夫用真实的行动践行着自己的诺言。我想,即便不是处于网络社会,即便是没有新闻媒体,遍布大江南北的“逸夫楼”,成为很多人的记忆,我们也可以通过我们呆过的“逸夫楼”感觉到这位老人的伟大。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似乎我们都可以找到“逸夫楼”。这样的慈善壮举,遵循了“人道”、“博爱”的慈善理念,正如比尔·盖茨选择将自己的全部财产捐出。

改革开放以来,先富带动后富,企业家、老百姓的腰包都鼓了。可人们还是在追问,慈善理念,有没有赶上财富增长的步伐?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慈善理念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不管是孔子的“仁者爱人”,还是孟子的“达则兼济天下”,墨翟的“兼爱”,都深深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 

作为普通人,应该想起的也不仅仅是邵逸夫先生所捐赠的一座座充满活力的建筑,而应该关注这些建筑背后的温暖仁爱之心。邵逸夫先生一生的善举,得以让人们重新审视,在改革的框架下建立健全慈善法律法规,鼓励和培育民间慈善组织的发展,促使慈善组织及运行机制逐渐走向成熟,真正构建一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慈善”之花盛开的和谐社会。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