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美国网络管理双重标准的霸权主义本质
美国一方面对中国的互联网自由横加批评,另一方面却对本国的网络实行严格管制;一方面捕风捉影,诬陷中国进行网络攻击,另一方面却在国内建立专门的网络战部队,保卫自己网络安全的同时,监控和进攻他国网络。这样的双重标准,无不显示出美国在互联网管理问题上的霸权主义本质。
1.将“预防性战争”进行到底。
在美国指责其他国家通过网络获取所需信息时,美国自身对其他国家制定了有规模有系统的信息捕捉计划。外界质疑美国在互联网管理上存在双重标准,美国国务院发言人表示:“两种情况有所不同。一种是为了窃取经济数据与金融资讯;另一种是为了监控与追查想伤害别人的人。美国总统及政府欢迎就后者进行辩论。”同样的行为,为什么在美国那里就变成善恶价值取向截然相反的两种行为?美国的信息获取是为“监控和追查想伤害别人的人”,那么,如何断定谁是想伤害别人的人?在伤害行为未发生之前先发制人,这一举动与在伊拉克进行的“预防性战争”何其相似。只不过一个在陆地,一个在网络空间。萨达姆政权已经被推翻,关于其有没有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讨论其实已没有必要。然而,在网络空间中,有没有另外一个被美国假想成“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拥有者”呢?这才令人担心。
2.盟友和敌人共窃听,“太平洋警察”变身“世界警察”。
“棱镜门”事件之后,美国国安局局长亚历山大为此次泄密事件进行辩护。在参议院拨款委员会举行的听证会上,亚历山大表示监听项目的实施已帮助阻止或成功避免了数十起潜在的国内外恐怖袭击。但是他同时也警告,这些机密项目的公开,将使得美国与盟友的安全蒙受重大损失。“毫无疑问,我们与盟友将不会如两周前那样安全了。”然而,就在这话说了不久,接连爆出美国对墨西哥、法国、德国、意大利等众多盟国民众和领导人的监控资料。美国声称的不从事针对盟友的商业间谍行为,在美国国家安全局拦截巴西国家石油公司通信记录曝光后,再次成为“一纸戏言”。如果说监听恐怖嫌犯(敌人)是美国所说的安全保护的话,那么大规模窃听盟友又为何事?是说盟国会对美国的安全造成威胁,还是说美国秉承平等正义原则,将盟国与敌人一视同仁?如果是前者,那么无疑是说美国和其盟友的关系并不牢靠,只是流于形式,这与战后几十年来美国及其盟友间的亲密关系的现实并不相符;而如果是后者,那么意味着美国将其原本就定为太平洋警察角色再一次延伸,直接变身世界警察,无论敌友,无论地域,无论普通民众还是一国要人,都将置于美国“铁面无私”的管控之下。试问,这样的管控之下,普天之下,民之自由、国之安全何在?
以上可以看出,美国界定并强调“互联网自由”,其目标并不在于推动全球范围内的“互联网自由”,而在于通过推动“有区别的互联网自由”,强化自身在网络世界的主导权,使自己在全球信息空间免受传统主权概念的束缚,进而拓展美国的国家利益。换句话说,“互联网自由”与其声称的传播“自由价值观”无关,对他国互联网管理的指责,实际上是为了扩大美国主权的应用范围,在网络信息空间进行新的“圈地运动”。这种霸权主义行为不仅对世界其他国家的主权安全和领土安全造成了破坏,同时,对其他国家民众的信息安全甚至人身安全也造成了不可预估的负面影响。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