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党离不开人民、人民离不开党”的新型关系,形成“命运共同体”
面对新考验,中国共产党人要把坚定信心与忧患意识相结合,把忧党之心化为兴党之责、建党之举,构建“党离不开人民、人民离不开党”的新型党群关系。
其一,走依靠民主监督与自我提高相结合的建党道路。实践反复证明,打破历史周期律,既要靠人民的民主监督,又要靠共产党的自我提高能力。我国的人民民主监督,不同于西方多党竞争制条件下的监督。共产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人民的民主监督是对党的支持、爱护,也会在监督中增强信任感;共产党主动接受监督,有助于自我提高,更好地服务于人民。民主监督与党的自我提高相结合,会使党与人民休戚与共的关系更加牢固,成为真正的“命运共同体”。这是破解周期难题的治本之道。
其二,自我提高需要正确理解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坚持党的建设基本原则。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长过程中,主要矛盾没有变化,事物的根本性质没有变,由于其中一些矛盾发生改变,过程显出阶段性来。党执政前与执政后,就是这样两个不同的阶段。所谓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特指历史方位、地位环境任务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新要求,为此必须改变领导方式、领导体制、工作内容、工作方法。这里的“革命”是从狭义讲的,指以夺取政权为目标的斗争。从广义看,中国共产党过去是、现在是、永远是革命党。只要共产党还存在,只要党的历史使命没有最终完成,就万万不可丢掉她赖以安身立命的基本建党原则,即党的性质、宗旨、远大目标、组织原则、严格的纪律等等,这些恰恰是党得天独厚的优势。放弃这些,就丢掉了“党魂”。
其三,自我提高需要使党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注入时代新内涵,使之在新环境下找到生长点。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主要是在战争年代和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市场经济使情况发生变化。比如,既要在党的政治生活中坚持党性原则,又要在经济生活中按市场规则办事。经济和政治是相互影响的,如何既推动市场经济发展又防止市场经济规则侵蚀党性原则?又如,面对利益多样化,整体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必须坚持,但局部利益又需要满足,因为这是党组织、党员干部开展工作的立足点,怎样使二者兼顾?再如,党的先进性强调奉献和牺牲精神,但在社会管理、劳动用工制度都不同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条件下,是否需要建立一种补偿机制,从而使无私奉献者无后顾之忧?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使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其四,自我提高需要发挥思想教育和制度规范的双重作用,使内在自觉性和外在约束性相结合。既要强调制度的根本性作用,也要看到,制度建设与思想教育不是非此即彼、互相割裂的,思想教育成果靠制度来巩固,制度建设要以思想教育为基础和保证。建章立制不能成为单纯的程序性、技术性工作,要渗透深刻的思想内涵。思想教育方法也要改进,把理论教育、历史教育与养成教育相结合,提高教育的实效性,解决“知”(知识)、“信”(信念)、“行”(行动)统一的关键性问题。思想引导的先进性与制度规范的科学性相结合,全党的自我提高、自我净化能力就会达到新高度。
(作者为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兼职教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