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桓:构建新型党群关系

姚桓:构建新型党群关系

核心提示:习近平同志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提出,全党要牢记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我们决不当李自成”的深刻警示,牢记“两个务必”,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着力解决好“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性课题。面对新考验,中国共产党人要把坚定信心与忧患意识相结合,把忧党之心化为兴党之责、建党之举,构建“党离不开人民、人民离不开党”的新型党群关系。

习近平同志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提出,全党要牢记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我们决不当李自成”的深刻警示,牢记“两个务必”,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着力解决好“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性课题。69年前,毛泽东与黄炎培进行了中国共产党如何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历史周期律的对话(即著名的“窑洞对”),这个对话至今对中国共产党都是很好的鞭策和警示。

■跳出历史周期律,是共产党执政后如何始终保持先进性纯洁性、完成历史使命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窑洞对”中,黄炎培称历朝历代都没能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律,“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的了。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毛泽东表示: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毛泽东的回答并非即兴而发,而是凝练了他长期以来的思考。促使毛泽东思考的原因是:其一,他深谙历史,善于从中总结经验,“秦人无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事实让他深思,进而思考,为什么历史上许多政治势力从艰苦创业走向腐败灭亡的现象一再周期性重演?其二,他十分重视反面教员的作用。早年的国民党也曾是个很有生气的革命政党,然而辛亥后逐渐堕落,革命精神始行而终弃,除少数优秀分子外,很多人由于争官夺权敛财而走向腐化,尤其是抗战胜利后迅速堕落成为“五子登科”的党,共产党如何避免走国民党的老路呢?其三,作为有远见的战略家,他总是从现在想到将来。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内也出现一些贪污、违法乱纪等腐化现象和官僚主义、不愿过艰苦生活的不良作风。党中央曾采取一些反腐化措施。战争年代尚且如此,在全国胜利后情况又如何呢?所有这些,都促使毛泽东对党执政后面临的考验和发展前途进行战略性的思考。这样,所谓跳出周期律问题就扩展、演化成为共产党执政后如何始终保持先进性纯洁性、完成历史使命的问题。

“民主新路”不是一般空洞的民主口号,而是有特定含义的治国理念。显然,毛泽东是以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来看待民主问题的,他主张的“民主新路”不是照搬西方模式,而是在共产党领导下发展人民民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充分的人民主权,实现对政府的监督。这一设想,就其价值取向、基本思路来说是完全正确的,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领导人民就建立起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框架。

■应站在时代高度来审视周期律问题,清醒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人“进京赶考”的任务尚未完成

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国共产党积累的执政资源极其丰富,但面临的执政风险也十分突出。现在,党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进京赶考”的任务尚未完成,某种意义上说也正处在打破周期律的关节点上,因而仍要强调历史周期律问题的警示意义。

从执政使命看,中国共产党人艰巨的任务远没有完成。尽管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伟大成绩,但目前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漫长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初始阶段。

从经济发展看,我国经济已经进入连续高速发展的第四个十年,迄今世界历史上只有英国和新加坡在第四个十年保持较快增长。世界其他国家在经历十年、二十年较快发展之后,大都因种种原因陷入增长缓慢停滞的陷阱,有的甚至发生动荡,反过来影响经济发展。这表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仍然需要克服许多困难,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综合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及时弥补前进的“短板”,才能保持发展的后劲。

从执政基础看,政党执政的决定因素是民心向背。经济发展是赢得民心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教训表明,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和执政党政权巩固之间,没有绝对的正关联。对于共产党来说,执政基础的巩固,也不必然和党员人数、党员在人口中的比重、党执政的时间成正比。这里最重要的是人民群众的公正感、幸福感和以此为基础对党的认同。人民群众尊重历史更注重现实,对党的认识、评价已经由过去的历史认同、感情认同转为今天的业绩认同、法理认同。群众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平等意识、维权意识、监督意识发展的更充分,更加渴望社会公正,也更加不能容忍党内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对于密切党群关系、巩固执政基础的重大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

从执政环境看,一个长期执政、有着辉煌业绩的党更需要防止骄傲自满和精神懈怠。历史事实表明,一个政权、政治势力如果没有外忧内患的压力,可能因丧失警惕、斗志而走向衰败、灭亡;先进的工人阶级政党对环境变化带来的考验同样没有天生的免疫力。当党处在被“围剿”迫害之时,敌人的压力可以增强革命动力和党内凝聚力;而在党执政特别是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就更加重要也更为困难。事物的优点往往是同缺点相联系的,执政时间长,经验丰富,但另一方面,也更容易产生骄傲自满和精神懈怠的危险。尤其在取得巨大成绩之后,经济发展、建设成就可能掩盖群众不满,社会矛盾可能潜伏,一些干部会忽视缺点、困难和风险。这是特别需要警惕的。

从党的队伍变化看,年轻党员干部已经构成党的队伍的主体。年轻党员干部成长的环境、经历与老党员老干部不同,有突出优势也有明显弱点。而恰恰在党的事业发展关键时刻,接力棒交到他们手中。一个肩负远大使命的党任何时候都要注意培养青年干部,这个问题在当今尤为重要。转型期社会的急剧变化、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年轻人和老同志接受信息的渠道和方式的差异,也使新老两代的代际差别更加明显。如何防止党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在代际更迭中遗失,也是党的自身建设亟待解决的大问题。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