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村院落形态变迁及其影响
土地增减挂钩是国家近年来实施新农村建设和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政策手段,其政策主旨在于减少农村建设用地面积,以扩大工业化和城市化实际用地面积,即实现农村建设用地与城市建设用地指标挂钩。地方政府为了达到这一政策目标,大都推行了撤村并居、农民上楼等行政手段,以求尽快获取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和地方发展的土地财政。其客观后果就是改变了农民传统以来的居住、生产生活环境,农村院落被居民楼代替,院落空间消失。具体来说,强制性的撤村并居和农民上楼主要带来了以下影响。
农民上楼和集中居住后改变了传统的居住形式和空间。当前中国农村普遍居住形式仍然以单家独院的民居形式为主,即使很多地方农民因经济条件改善都已经住进了两层或三层小楼,但这种楼房建设仍然包含面积相对较大的院落空间。单家独院的民居不仅包括正房厅堂,在院落四周还建有一系列偏房以用做厨房或者储物间等。而农民上楼后居住在小区楼房里,就没有了之前空阔的院落空间。进一步,小区楼房只能为农民提供居住生活场所,而缺失了农村院落的其他功能。首先,农村院落生产和存储功能丧失。不管是新农村建设所提倡的集中居住环境还是农民上楼后的小区环境,农民之前在院落里进行种植养殖活动都不再持续。一是撤村并居和农民上楼后没有了用于种植养殖的空间,二是在当前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地方政府为了达到清洁卫生、美化环境的目标就禁止在集中居住小区喂养牲畜。这些都改变了传统农民的生产生活习惯。对于中国大部分农村来说,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职业和角色仍旧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只有少数城郊村或资源丰富农村可以改变传统农民身份,从而脱离土地束缚。即使在当前打工经济形势下,大部分农民仍旧维持着半工半农的生产方式,农业收入是维持家计生活的基础保障,而农民上楼后就消解掉农村院落所具有的庭院经济收入,农民以前借助庭院经济就可以满足的蔬菜、瓜果和肉类消费等就必须进入市场才能满足。另外,农村院落存储功能也大大弱化,农业生产工具和粮食存储都成为很大问题。因此,农村院落生产、存储功能的丧失对农民收入增长和生活质量改善都起到了负面影响。
撤村并居和农民上楼还对农民休闲娱乐和交往空间造成了影响。前文提到,农村院落同时具有封闭性和开放性,这一空间既能满足农民对私人生活的需求,同时又能满足对公共生活的追求。农村社区是由血缘和地缘关系网络构成的结构场域,院落提供了村民相互串门、自由交往的平台。《孟子·滕文公上》里就提到了在农村社区中人们“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这是农村院落的重要社会功能。正是有院落存在,共同生活在熟人社会内部的村民能够相互了解和交流,并能互帮互助。当农民上楼后,村民都住进了一个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内,这种空间虽然可以提供给个人完全的自由独立生活和私密空间,但却将公共生活排挤在外,或者说这种独立空间本来就不是公共活动场所。所以,当农民上楼后,农民之间原本形成的自由交往和休闲娱乐活动就大部分消失了。
更重要的是,农民上楼使得院落所具有的文化象征和社会象征功能都不断弱化和趋于消解。如上文所提,农民将院落赋予了众多文化内涵和社会内涵,通过院落和院落里的一系列活动,农民实现了与天地、自然相通,并能够通过院落的家庭继承实现农民对家庭和家族观念的认同和积累。另外,农村院落的继承和建立标志着独立家庭成立,是能够在社区中公开参与各种生活事务和社会事务的象征。农民对家庭延续和发展的判断首先建立在院落基础上,院落也成为展示农民家庭经济水平和富裕程度地重要指标。在农村社会,房屋和院落就是代表家庭的一张脸,其整齐漂亮程度成为农民在村落中社会经济地位的重要象征。很多时候,村民将其外出打工的目标指向修建新房和院落,这是农民面子竞争的首要体现。所以,农村社会中的住宅和院落也往往呈现出不同层级和水平,并由此给村民施加压力。如果一户家庭的住宅和院落比较破旧,那么其儿子在结婚娶媳妇上就会面临困难,因为女方首先看重的是有没有新建房屋和院落。总之,农村院落多样性既能满足家庭多层次需要,同时也是农民在社区中身份地位的象征,并在这种差异中体验过日子的价值和意义。而当农民上楼后,同质性的住房和缺失的院落只能发挥简单居住功能,其文化象征和社会象征功能都不复存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