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是什么催生了同学聚会的“恐聚族”?(2)

【案例】是什么催生了同学聚会的“恐聚族”?(2)

叙旧成资源:土豪同学,我们换个名片吧?

“土豪你好,我们做朋友吧。”在北京一所高校当老师的毕敏觉得,这句当下网络流行语正好可以形容自己的同学聚会。

“‘土豪同学,咱们换个名片吧’,这就是现在我们同学聚会的主题。”毕敏半开玩笑地向记者谈道。

1987年,毕敏从安徽一个县城考上北京一所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并在北京安家。2010年春节,一位多年未联系的高中同学突然邀请毕敏回老家参加同学聚会,因为盛情难却,毕敏按时赴约。

邀请毕敏的那位同学在老家做地产生意,当年的“差学生”现在已是县城里有头有脸的大老板。同学聚会现场,毕敏发现应邀而来的老同学、老教师、老校长,虽然人数不少,但是主角却始终只有那位老板同学。

“大家争着跟他喝酒、换名片,有同学甚至还给他带了礼品,有的希望与他合作生意,但是更多的则是有事希望让他帮帮忙。”毕敏说,80年代的老同学如今都年过不惑,聚会的时候不像年轻人那样“攀比”,却更多了些聚人脉、拉关系的“奉承话”。

那次聚会结束后,老板同学拉毕敏到一旁私语:“我家闺女今年高考,您看报考你们学校咋样,钱不是问题。”毕敏说,直到那时自己才明白老同学盛情邀请自己的另一层原因。

虽然,毕敏对老同学的诉求无能为力,但是此后每年春节,那位老板同学都会邀请她参加聚会。去年春节,在那位老板同学推荐下,毕敏参加了母校举行的“校友春节联谊”。

“学校做东,邀请的同学不论毕业界别,混得不错的老板、官员占大多数,最后大家拍合影,官大财大的人物坐中央,当年的老教师却被排在边上,甚至有的还站着。”

毕敏说,整个校友联谊,台上的校领导像是在开招商引资会,台下的老同学们则忙着换名片、套近乎,饭桌的座次顺序被提前安排好,大家相互称呼中,“某总、某局、某主任”代替了当年的小名或者外号。

相见不如怀念?“致青春”何以变成名利场

去年,一部名为《致青春》的电影在全国引发“缅怀青春”的热潮。电影剧情中有一个细节:大学毕业多年后的一次同学聚会,当年校园里的活跃人物张开为了不想让同学知道自己的生活窘境,特意买了一身假名牌参加聚会,并在同学面前故装阔气。

孙挺和毕敏的同学聚会仿佛就是上述电影片段的现实缩影。本应回忆往事、再续友谊的同学会,如今渐渐演变为自我炫耀、斗富攀比或积累人脉的名利场。

又到春节假期,诸如“中年男女为赶同学会扎堆整形”“同学聚会成为过年回家‘九怕’之一”这类围绕春节同学聚会的“怪新闻”又开始出现;一些电商广告也打出“聚会不怕谈房子,楼盘让你买得起”“同学聚会撑面子专用车型”等等诱导意味的标语。

当票子、房子、车子成了大家春节聚会的主要话题,时过境迁,不少人面对昔日“同桌的你”,则成了“春节恐聚族”。

“都来嫉妒你,看你炫出的家底,都来羡慕你,看你秀出的传奇,兴奋的相聚还有兴奋的一个你,个个都是表演的影帝。”这首名为《恐聚族之歌》的改编歌曲近日在网络疯传。歌词夸张诙谐,调侃出人们对于同学聚会变味的无奈,一些网友在跟帖评论中也感叹老同学已是“相见不如怀念”。

有网友直言,同学之间的聚会更应该卸下所有职业包装,忘记彼此的身份地位,在浮躁的社会竞争中为自己留存一些纯真回忆。而对于“恐聚族”来说,每个人的追求不同,对幸福和成功的理解也不同,大可不必按照别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徒增烦恼。

去年参加同学聚会的时候,孙挺点唱的一首歌曲—《老男孩》引起全场合唱。孙挺说,希望今年的同学聚会上,大家能像“老男孩”那样,在回忆青春时,还能找回曾经的自己。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