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拓宽我省高等教育国际化路径

河北:拓宽我省高等教育国际化路径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新潮流,本质上就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教育市场,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和要素,抢占世界教育的制高点,培养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从实际看,目前我省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不高,基本上处于初级阶段。这一阶段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引进的多,输出的少;输出去的人员尤其是博士等高层次人才学而不归的比较多,智力外流严重;课程的国际化水平很低;跨国的科研项目及人员交流很少,高水平的国际会议举办的少,世界一流期刊发表的文章不多;中外合作办学数量不多,水平有待提高,等等。鉴于这一现状,推进我省高等教育国际化需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强化国际化观念。有关部门要增强国际化意识,深刻认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以此来引导我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

课程设置与国际接轨。我省高校要想融入教育国际化大潮,需要在课程国际化上进行改革。一是在公共基础课和文化素质修养课中开设国际教育方面的课程,如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国际文化等,使大学生具备融入国际社会的素质。二是增强各专业和课程的国际性,开阔学生的视野。三是按照实际情况增设双语课程。加强高校双语教学,有利于学生尽快准确地接触到国际上最新的科学文化成果,还有利于学生外语水平和对外交往能力的提高。我省高校应积极探索和加强双语教学,加大外文教材的引进力度。此外,还要加强师资建设,设立专门的高校教师外语培训或出国研修项目。

积极开展合作交流、合作办学。积极开展与国外大学和国际上著名跨国公司的合作研究,使我省高校掌握本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及时获取教学科研信息,了解国外边缘学科、新兴学科的发展趋势;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及时掌握国际前沿理论知识,提高高校的学术水平。加强学生间的国际交流,我省高等教育中,理论知识学习较多,实践相对较少,导致很多大学生成绩较好但缺乏创新能力。要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派学生到海外进行短期培训或联合培养,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加强教师之间的国际交流,加大派出教师到国外高校访学、进修和讲学的力度,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水平。

中外合作办学的重要目的是引进国外的优质教育,通过中外教育的“嫁接”,促进国内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创新。鉴于我省中外合作办学基础还比较薄弱,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推进,如扶持一些重点院校和学科与国际一流大学进行强强合作,积极与国际高水平科教技术对接;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大学及学科,提高我省高校的竞争力;邀请一些世界名校来我省设立分校,建设一批既与国际接轨又能满足市场需要的新型专业,满足我国及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