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习三:春节假日赌博忙
河北邯郸小伙邹平(化名)最近有点不高兴,“这几天输了快三千块钱了。”原来在小邹的老家,春节有赌博的习惯。
据小邹介绍,过节期间,人们多爱聚到一块“喝喝小酒,打打麻将”,“在家和家人玩,出门和朋友玩,和家人玩的小一点,朋友间就不一定了,一局上百元的也很普遍”。小邹说。
在我国,不少地方春节都有类似的习惯。山西省社科院社会学所副所长谭克俭表示,春节赌博现象近年有上升趋势。“早些年,麻将、扑克更多作为娱乐手段,近年来百姓手里有了余钱,自然要加一些‘彩头’,渐渐形成赌博,甚至越玩越大。”谭克俭表示,春节期间娱乐项目缺失是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源。尤其在农村地区,应该鼓励组织一些健康的娱乐活动,把人们从酒桌和牌桌上“解放”出来。
除夕忌回娘家?莫让陋习添堵
万家团圆之时,却不得不窝在宾馆,不能进娘家门,这想来都叫人心酸。而这,只源于“除夕不能回娘家”的习俗。沿袭风俗本无可厚非,前提是,这“俗”应是公序良俗,而不能是糅合堪舆迷信、情感损害的陋俗。就拿“除夕不能回娘家”来说,它显然已不合时宜:已出嫁的女儿会带走娘家“旺火”一说,本就荒唐;罔顾亲情涵养需求,将单亲妈妈挡在娘家门外,也不人道。
“除夕不能回娘家”看似无关紧要,可在“独生子女”“单亲妈妈”已重构社会家庭形态的现实中,其影响不可小觑:许多独生女不能“提前”回家,除夕跟父母相聚。而这,难免会制造年关时节的无妄分离,冲淡过年的温馨氛围,到头来,一家人围炉叙旧,共听新年钟声,也会成奢侈。
就此而言,“除夕不能回娘家”风俗当被摒弃。应看到,全国各地过年时,都会有这样那样的风俗,有些裹着喜庆色彩,有的则有违现代文明,如聚赌炫富、“除夕不能回娘家”。在鲁迅小说《祝福》里,曾讲到当地年底兴“福礼”,祥林嫂因被嫌弃“不干不净”,被拒绝筹福礼摆香案。个中的歧视、禁锢意味,不言而喻。而当下的有些习俗,何尝不是如此?
因此,类似于“除夕不能回娘家”的陋俗,与其遵奉,不如用“移风易俗”的步伐碾为尘灰。而公众,也无需从恪守陋俗中去找寻年味,毕竟满溢在陋俗之上的,只有腐坏的馊味。
离婚女子除夕不能回娘家陋习不应传承
春节植根于农耕社会,许多传统习惯早已与当今社会和时代格格不入。但像“除夕不能回娘家”这种陈规陋习并不是那么容易根除。在无比注重传统习俗的春节期间,不仅封建社会的陈规陋习被当成春节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予以“传承”,甚至一些新陋习和不良风气也很难根除。比如节后仍放“开门炮”,让各地消防苦不堪言;比如三五成群赌博成风,春节过后负债累累;比如满天飞来飞去的红包,成了“恐归族”最大的心病。陋习成了佳节的一部分,令人扼腕,倘若因此伤害了亲人情感,妨害了公共安全,更是得不偿失。
春节是最具亲情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但决不能是陈规陋习的避风港。无论怎样的风土民情、文化传统,无论怎样的过节方式、娱乐消遣,都应当与时代节拍相合,与法治理念相符。在陈规陋习中抱残守缺,在不良风气中沉沦堕落,必然污浊了祥和欢乐的过年气氛,理当进行疏导整治。春节照见了人性之恶与传统之陋,我们不妨也借助春节时机移风易俗,对这些陋习进行“清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