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坚持社会主义的改革方向,就是以“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为导向,以“劳有所得、住有所居、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为要求,以“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为路径,不让特殊利益合法化、既得利益永固化、人民利益虚幻化。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绝不是名词之争,而是维护和实现谁的利益这一实质问题上的对立。制度是利益的守护神。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和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就是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保证。这个制度不允许特殊利益合法化、不允许牢不可破的既得利益、不允许为了眼前利益而牺牲长远利益,这就是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之处。私有制本身就意味着特殊利益的合法化、既得利益的永固化。因此,尽管资本主义也可以采用一些增加社会公共保障的政策,但其不可能撼动更不可能打破垄断利益的藩篱。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表明,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思想已臻于成熟,我们在不断增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中,内在地包含了改革自信。中国的改革有机地融入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格局中,成为发展的动力源。全会不仅确立了改革对发展中国的历史作用,而且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举;全会首次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会提出的“五位一体”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是对党的十八大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落实。
中国的改革体现了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活力,展示了无比广阔的发展前景。社会主义能够打破资本主义条件下无法破除的利益固化的藩篱,能够消除阶级对抗和两极分化,因而能够在资本主义无法比拟的广度和深度上释放社会的活力和创造性。这就是三中全会满怀信心提出的“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制度保障,这也是在世界经济长期低迷、我国又面临经济转型的强大压力下依然能够保持近8%的经济增长,成为拉动世界经济提升的第一贡献国的根本原因。
中国的改革已经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话语体系,有力支撑着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社会主义在今天中国的改革中,已经不是外在的强制,更不是词语的点缀,而是灵魂。总的方向就是“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党的“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已经不可动摇。在这一前提下,形成了一整套中国的改革话语: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应的,有“基本经济制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型国家”等;和“政治体制改革”相配套的,有“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等;和“文化体制改革”相关的,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至于社会改革,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话语就更为鲜明,如“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促进共同富裕”、“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上述话语不仅成为我国改革的思想平台,而且越来越为国际社会所熟悉和认同。试图把当今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引向全盘西化的“新理念”,不合时宜,也不可能实现。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教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