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在跑动中学会以环保赢得未来(2)

上海:在跑动中学会以环保赢得未来(2)

受新的生产和生活条件驱动,无论是从客观上,还是市场微观主体的主观上,相比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和经济发展对湿地的威胁程度和可能性变得越来越高。这对政府介入湿地强制性保护和治理提出了必然的要求,也使保护有了更重要的价值。

解放评论: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必须通过经济发展打牢物质基础。但经济与环境似乎很难兼容,经济发展会污染环境,保护环境会拖累经济。当下中国究竟应当将环境保护放在什么位置?

李志青:判断经济与环境孰轻孰重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看其对社会福利的边际贡献:当经济部门随着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不断降低其对社会福利的边际贡献时,环境部门的价值便开始逐步显现。这是由于,环境部门的边际贡献在环境质量长期下降的过程中被逐步推高,譬如,在收入水平提高后,人们普遍开始重视身边的环境问题便是最好的例证。反过来,在保护环境的过程中,也会出现类似的现象,当环境质量改善到一定程度后,环境部门对社会福利的边际贡献又会下滑,进而开始显现经济部门的重要性。譬如,在欧洲某些国家,对气候变化的过度强调也正面临着来自经济部门的巨大压力。所以,最终环境保护究竟应该放在什么位置,很难得到统一的答案,不同国家、不同发展阶段往往会有不同的答案。

具体到我国,经济快速增长30多年,社会整体福利水平也随之大大提高,与此同时,随着环境问题的凸显,经济的继续高速增长对于福利水平的边际影响实则已在逐步减弱,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则在大大提升。就当下中国来说,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显然更可以拉小经济和环境两部门间在边际贡献上的差距,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相比GDP之上的发展模式,为环保释放更多空间的发展模式,将会取得更好的福利效果。

解放评论:有一个说法听上去似乎挺有道理,就是既然经济发展会破坏环境,就不该用市场或经济的方式来保护环境。对于“地球之肾”,应如何保护?

李志青:不能把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截然对立起来,更不能说市场机制不能在环保中起作用。恰恰相反,保护环境采取怎样的技术、政策、制度,到底还是要看,究竟是否沿用了最符合市场原则的“治理”方式来保护环境。事实上,在诸如湿地的环境保护问题上,市场主体固然有一定的盲目性和外部性,但总体上也会朝着理性的方向发展。什么是理性的发展方向呢?就是在成本收益的比较基础上做出最终的选择和决策,在知晓了湿地的重要生态价值之后,破坏的成本和代价显然会比保护来得更高。对此,政府应该做的就是,还原出所有的成本,包括湿地的保护红线和底线标准,湿地利用的经济成本和法律成本,然后将这个标准和成本交给市场,让市场的价格机制来配置市场资源,决定如何合理开发利用湿地资源,如何保护和修复湿地以及如何进行湿地的生态补偿,等等。此外还要强调,湿地保护要尽可能地避免利益部门化,保护局部化的趋势,要将湿地纳入到整体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框架中,而不是与生态文明和生态环境的其他领域相割裂,否则,可能会有违湿地作为生态系统有机组成部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