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广的历史视野 深邃的历史眼光(3)

宽广的历史视野 深邃的历史眼光(3)

——学习习近平同志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

正是从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接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出发,习近平同志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同志领导下的艰辛探索以及对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奠基之功,并进一步指出:“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党和人民在历史新时期把握现实、创造未来的出发阵地,没有它提供的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没有它积累的思想成果、物质成果、制度成果,改革开放也难以顺利推进”。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即将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习近平同志的这些明确要求,不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历史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相统一的唯物史观,而且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同志“不能割断历史”的重要观点。

从改革开放30多年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认识和总结毛泽东同志的成败得失

“人世间没有一帆风顺的事业”。在中国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先例,犹如攀登一座人迹未至的高山,一切攀登者都要披荆斩棘、开通道路。毛泽东同志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正是这样一个艰难曲折的攀登过程。对于毛泽东同志的成败得失,习近平同志坚持《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的评价,即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对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应该全面、历史、辩证地看待和分析”。

毛泽东同志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主要是在世界“两大阵营”对峙和冷战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在那个时代,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还有一定的优势和潜力,结合本国的具体实际,可以走出不同于别国的“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但“中国式”的社会主义与今天我们所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有区别的。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环境下,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进行了深刻反思,初步搞清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找到了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站在改革开放30多年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视角上认识和总结毛泽东同志的成败得失,不难看出,改革开放前毛泽东同志领导的探索之所以会出现失误,除了主观因素,还有复杂的历史和时代原因。正因为如此,习近平同志指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

人是历史的产物,任何人都不可能脱离其所处的时代条件去创造历史、改变历史,而只能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活动,哪怕是像毛泽东同志这样的历史伟人也概莫能外。对此,习近平同志特别强调,“革命领袖是人不是神”。尽管他们拥有很高的理论水平、丰富的斗争经验、卓越的领导才能,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认识和行动可以不受时代条件限制。因此,我们“不能因为他们伟大就把他们像神那样顶礼膜拜,不容许提出并纠正他们的失误和错误;也不能因为他们有失误和错误就全盘否定,抹杀他们的历史功绩,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总之,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我们总结和吸取历史教训,目的是以史为鉴、更好前进。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