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为人民服务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形成,主要思想来源是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马克思、恩格斯早年笔下曾有“人”、“人民”、“人类”和“人类解放”等提法。在1845年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将“人”的本质表述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1847年的《〈莱茵观察家〉的共产主义》中,他明确指出:“真正的人民即无产者、小农和城市贫民”。
随着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共产主义原理》开宗明义:“共产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共产党宣言》向世人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后来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一卷书评中说,工人大众要求利用资本主义生产创造出的财富和生产力来为全社会服务,以代替现在为一个垄断者阶级服务的现状。《法兰西内战》译文中原有选举出的代表“应当为组织在公社里的人民服务”一句。列宁在《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中提出,党的出版事业“不是为百无聊赖、胖得发愁的‘一万个上层分子’服务,而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为这些国家的精华、国家的力量、国家的未来服务”。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已有“为什么人谋利益”,“为了服务于什么人”和“为什么人服务”等提法,它们共同的核心思想就是为“绝大多数人”,而不是“为少数人”。这正是“为人民服务”的直接思想来源。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毛泽东直接承继了马克思、列宁的群众史观的精华,提出了特色独具的中国群众史观的价值指向——“为人民服务”,并将这一思想上升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宗旨。毛泽东不但提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而且提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
为人民服务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
为人民服务思想继承了中国政治传统中“民本”思想的精华。民本思想在我国历史上源远流长,是我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核心思想。“民本”一词,最早见于古文《尚书·夏书·五子之歌》:“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此后,我国古代很多思想家都对此进行过阐述,对我国政治生活影响最为深远的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政治思想,儒家的主要典籍《论语》和《孟子》鲜明地体现着有“为国以礼”和“为政以德”。孔子认为治民要“宽”,养民要“惠”。孟子认为治国安邦最主要的问题是处理好人民群众在国家中的地位。他在总结历史上一些王朝兴衰的经验后说:“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强调政在得民,失民必定灭国灭身。他还率先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另一个代表人物荀子认为:“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三得者具而天下归之,三得者亡而天下去之。”他著名的舟水论阐述出了“君”与“民”的关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汉朝贾谊认为:“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朱熹也指出:“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讲的也是相同的道理。
近代民本思想的代表要首推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孙中山先生,孙中山把古代的民本思想精华与西方的民主政治思想中的优秀成果同中国现实民主革命的需要结合起来,构成他的三民主义理论的重要部分。孙中山曾说过:“中国历史,汤武之后,革命之事实,已数见不鲜矣。其在欧洲,则十七、八世纪以后,革命风潮遂磅礴于世界,不独民主国惟然,即君主国之所以有立宪,亦革命之所赐也。余之谋中国革命,其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其革命理论的核心内容就是“民族、民权、民生”。可见,从孔子到孙中山,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是贯穿其中的精华。毛泽东将马列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的精华部分相结合,提出了“为人民服务”思想。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