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本介入养老的发展空间在哪里?
张震宇认为,有两个方向,一是市场化方向,以盈利为目的,可能瞄准中高收入老年群体,比如养老地产、高端老年公寓等,也可能瞄准中低收入群体,如临终关怀业务和农村养老院。另一个是公益慈善方向,不以盈利为目的,按政府指导价收费,微利经营,享受土地划拨价供应、税收和行政事业收费减免以及水电气热价格优惠等政策,有助于解决中低收入老年群体的养老问题。
高美琴建议,各级政府要支持民间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兴办养老服务业,与公办养老机构形成竞争,从而进一步优化养老服务,提升服务水平;同时应明确民办非企养老机构税费减免的具体税种和比例,使得更具操作性;国家还应适当放宽贷款条件,并提供优惠利率,对于规模较大、前景较好、市场急需的养老服务项目,给予必要的贴息贷款和信用担保。
中国式养老什么样?
为敬老孝亲文化培土植根
“当‘常回家看看’被写入法律时,我们更多看到的是整个社会敬老孝亲文化氛围的稀薄。‘留守老人’、‘空巢家庭’带来的社会问题,我们将长期面对。物质需要的满足替代不了情感所需,家庭的亲情和精神慰藉是老年人强烈渴求的。”张震宇说。
张震宇认为,解决这一现实矛盾,首先,子女要有定期看望老人的意识和习惯,把孝敬父母当作自己的头等大事,这样才能克服客观上的不利因素。其次,全社会要形成孝敬老人的浓厚氛围,工作单位要对回家看望老人的职工批准探亲假期,社区要组织志愿者对独居老人定期探视,对长期不探视父母的人员,司法机关、城乡社区、子女所在单位应督促其改正。
“当然,最根本的是加快发展,实现劳动力就近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实现父母与子女就近生活,改善住房、交通、通信等基础条件,缩短看望探视的时空距离,增加家庭团聚机会。”张震宇说。
钱学明认为,未来主流养老模式应该是医养融合、养老机构进小区。这是一种符合我国文化传统的养老模式,也符合形势发展的需要。这样的模式,既能为老年人提供专业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养老服务,满足多种养老服务需求,也能适应我国家庭供养资源减少、养老功能弱化的现实。同时又可避免以前机构养老模式中,老年人需要远离家庭、离开熟悉环境的情况。
委员们呼吁,关爱老人,不仅是关爱今天的老年人,也是在关爱明天的自己。关爱老人,我们所获得的将会比关爱本身更多,甚至也是“高回报的投资”。社会给予老人一份爱,就是给予一个家庭“爱的支持”。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