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保障水平低,社会资本能否成源头活水?

养老保障水平低,社会资本能否成源头活水?

核心提示:”张震宇认为,社会资本介入养老服务是破解当前社会养老问题的一个突破口,可以解决政府投入不足和非政府托底保障对象的养老需求等社会资本介入问题。”  “从总体上看,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远不能满足广大老年人不断增长的新需求、新期待。

2014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突破2亿,2025年这个数字将突破3亿。“未富先老”带来的“养老之困”,持续吸引着各方关注和忧思。养老政策如何除旧布新、“焕发青春”?养老金怎样补齐缺口、有效托底?敬老孝亲文化如何发扬光大?几位全国政协委员从问题入手,就如何做好养老改革的顶层设计建言献策。

养老政策如何“焕发青春”?

基本养老制度必须靠政府

中国进入老龄社会之快,让政策与制度准备明显不足。虽然已初步形成个人、单位与政府三位一体的养老保险筹资体系,但保障水平不高、“地区差别”、执行不一等问题也显而易见。作为表象,公办养老机构一床难求,民办机构身份尴尬,居家养老缺乏服务体系等问题一一显现。

“为社会底层人群提供基本养老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基本责任。”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广西区委主委钱学明说,将责任落到实处,就要求政府在财税方面给养老产业更多的支持,加快建设更多的公办养老服务机构,制定相应政策规范老龄产业。

“以往政府包办的模式显然难以满足社会的旺盛需求”,全国政协委员、台盟上海市委副主委高美琴认为,政府应将重点放在顶层设计上,应该做的工作包括加强对养老产业的研究和规划,制定养老服务产业标准,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建立福利养老事业建设专项资金,构建专项资金与经济同步增长机制,把福利养老设施建设纳入财政预算。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民进主委张震宇指出,政府除了托底保障外,还应出台措施激励社会养老服务相关产业的发展,包括养老护理人才培养、养老公益组织和志愿者队伍建设,发展老年医学、专业老年服务企业、非营利性老年服务社会组织和老年用品生产企业以及培育老年消费领域的市场等。

养老政策与制度不能“慢慢变老”,要“焕发青春”就必须与时俱进。

1月1日,民政部下发了《关于开展公办养老机构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酝酿多时的公办养老机构改革今年正式启动。“这次改革将进一步明确公办养老机构的职能定位,优先满足孤老优抚对象、经济困难的孤寡、失能、高龄等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强化公办养老机构的托底作用。”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刘家强说。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