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以往审判委员会缺少分工、委员职责混淆的现象,湖南省株洲市中级人民法院出台了《审判委员会讨论案件规程(试行)》,用制度确保改革顺利推进。据介绍,改革后的审判委员会下设刑事、行政审判咨询小组与民商事审判咨询小组,专门负责对重大、复杂、疑难案件提供明确咨询意见。这项改革不仅突出了审判委员会的专业分工,使得相关领域法官可以有的放矢地工作,而且还可以提高案件讨论效率和质量。
在改进审判委员会工作规则、建立监督制约机制方面,宁波市江北区人民法院尝试将司法权内部运行部分环节主动向检察机关公开,每次审判委员会会议讨论案件都邀请检察机关派员列席,检察机关列席人员可以对审判过程中的行为提出意见,但没有表决权,从而确保法院独立审判。
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
强化主审法官、合议庭办案责任制,弱化审判委员会的审判职能
强调主审法官、合议庭办案责任制,并不是要取消审判委员会。
北京大学教授姜明安认为,可以在保留审判委员会的同时,在审判委员会设立大审判庭,审判委员会认为重大、疑难和典型案件需要自己审理时,可以以大审判庭的形式对案件进行审判。大审判庭的审判人员不是固定的,每次审案可以根据案件涉及的不同法律领域,由审判委员会不同专业背景的成员组成。大审判庭同样应遵循司法程序,在听取当事人及其律师的陈述和辩论后作出裁判。
姜明安表示,这样可以集中法院优势司法资源,审判重大疑难案件,有助于法院去行政化。院长庭长亲自审案,是案件的主审法官,不是发号施令的行政官。
“这样一来,审判委员会不是只裁不审,而是自己亲自听取当事人言辞辩论后由自己直接作出裁判,从而落实‘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的原则。”姜明安说。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卫东说:“由于缺乏相应的责任监督机制,过去,审理案件的主审法官意见得不到尊重,却要为领导的错误‘埋单’,致使法院内部无法实现公平正义。”
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关于切实践行司法为民大力加强公正司法不断提高司法公信力的若干意见》就相关问题明确指出,院长、庭长的审判管理职责,应集中在对相关程序事项的审核批准、对综合性审判工作的宏观指导、对审判质效进行全面监督管理以及排除不良因素对审判活动的干扰等方面。该意见进一步规定,深化院长、庭长审判管理职责改革,建立院长、庭长行使审判管理权全程留痕的制度,加强对院长、庭长行使审判管理权的约束和监督,防止审判管理权的滥用。
陈卫东认为,全程留痕制度的确立,可以防止法院工作人员和已退休人员为案件当事人及其关系人转递涉案材料、打听案情、说情打招呼等情况的出现,可以促使审判委员会相关领导在处理合议庭案件时恪守职责,不因过于“关心”案件而留下痕迹,能够有效保证审判管理职责的落实。当发生冤假错案时,通过全程留痕制度能够准确找到责任人,避免法院内部相互推诿责任现象的发生,做到责任和权力统一。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