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发展优势如何转化为话语优势(2)

中国的发展优势如何转化为话语优势(2)

最后,中国现阶段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具有民族的特殊性,不能期待以西方的话语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外国的经验可以作为我国的借鉴,但是,我国遭遇的矛盾和问题带有典型的本土性和特殊性,所以不能全盘照搬。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某些西方人从未放弃过为中国“出谋划策”的打算,“毫无保留”地将西方话语的精义无偿地奉献于中国人民。他们秉承话语霸权的立场和话语中心主义的逻辑,把非西方话语看作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文化阻滞力,把西方话语上升为世界性话语。国内确实也有少部分人跟随西方人的主张起舞,迷信“西学”,“以洋为重”或“挟洋自重”,照搬西方的话语框架和研究方法,将西方的主流话语视为决定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治世良方”而大肆渲染。然而,如果盲目地将西方人无偿提供的话语(譬如经济发展模式、民主政治模式、社会治理模式、思想价值观念)植入中国的实际,必定会由于无视中国现阶段矛盾和问题的特殊性而导致“水土不服”的结果,从而,西方话语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特殊国情而言,恐怕只能起到“隔靴搔痒”的作用。

那么,怎样才是建构中国学术话语的正确态度呢?中国学术话语建构只能走以“我”为主、以“问题”为中心的创建之路,其方向是建构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在全世界有着广泛影响的思想,它的话语权是在解答“世界性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的;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代中国的主流思想,它的话语权是在解答“中国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的。

直面“中国问题”是重建中国学术话语的根本要求。社会实践丰富多彩,社会问题错综复杂,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十分宽广。中国学术要重视研究那些事关国家、民族命运,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关键问题和前沿问题,这对于提升学术解释力和学术话语权具有重大的意义。

当前,国际学术话语“一超主导、西强我弱”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西方话语垄断和话语霸权的态势没有彻底打破。中国学术在西方学术的夹缝中求生存,但是我们也不能妄自菲薄,中国学术凭借自己的独特理论创造给人类奉献了诸多具有世界意义和独特价值的学术话语,比如,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开放、一国两制、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协商民主、中国梦,等等。特别重要的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性实践是在非常独特的传统、国情和社会状况中展开的,中国走上了一条与西方完全异质的现代化道路,“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国模式”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和政治家们聚焦的中心话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对人类探索社会发展道路、社会发展理论和社会制度的独创性贡献,这必将成为当代中国学术话语体系中的核心内容。

中国的成功经验,其他话语无法解释。“中国奇迹”已经不是哪些人不想面对、不愿承认就可以不面对、不承认的事实,中国学术若能够对发生在中国的“故事”给出科学的解释和说明,若能够将“中国经验”与“中国道路”上升为普遍性的概念体系和知识范式,若能够为人类面对的共同问题给出中国的方案,那么,中国学术话语的世界意义必将彰显,国际学术话语的中国时代必将来临,中国的发展优势也终将转化为话语优势。

(作者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理论与历史研究”负责人、武汉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