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平公租房,捅了谁的马蜂窝
单以需求论,房子自然是越大越好,可是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大的房子吗?住公租房也不是免费的,能省一点是一点,面积小付出的租金也少,为什么就不能在舒适度上作出点牺牲。当然,前提是实用,功能齐全。
房子跟居住有关,如果非要把它跟面子联系在一起,就会发现这是个没有标准没有上限也没有下限的事,39平方米没面子,70多平方米难道就很有面子了吗?攀比,这至少不是保障房应该承担的功能。
客观上说,39平方米也要造出三房一厅,设计师可谓煞费苦心,建筑方也多出很多成本,但这么做不是没有意义的,它圆了更多家庭有房住的梦想。我想如果在广州市区这样的寸土寸金之地,能以低廉的价格租到一套公房,而且功能齐全、交通便利,这是民生的幸事。
在这件事情上务实一点,其实也是对民生的尊重。当你住着所谓的大房子,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时,就不应该忽视还有一群靠低保和社会救助才能生活的人,你放卫星放空炮,扯一些不切实际的梦想,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其实也是对他们生存权的漠视。检验一个东西是否合适,应该让市场说话,让真正要住的人来说好还是不好。
有些人觉得不满,那是因为以前超标太多了,那个时候建的保障房,其实是某些人的福利房,动辄上百平方米的保障房正是那个漏洞百出的保障机制下的产物,现在还指望有,就不现实了。我们花了很多年来矫正这种不正常的行为,难道现在还要重走老路?
还有一种情况是,给居民造的“三室一厅”39个平方米,给公务员造的房子多大?深圳曾传出过140平方米的公务员经适房,定价才4800元一平方米,这么一比,39平方米的公租房确实太窝心了。不是大小的问题,是公平的问题,收入和家庭情况就是标准,大家都在一个碗里吃饭,那就不存在大小之争,够用就行,掺杂了过多标准,一百平方米也会嫌小的。
应体谅公租房“奇葩”户型的设计苦衷
从当下入住公租房的居民家庭情况来说,我以为,公众对公租房的“奇葩”户型设计不必太过于计较,相反应当理解公租房“奇葩”户型设计的苦衷。
按照目前公租房制度设计,申请入住公租房的居民是以家庭为单位。这意味着入住公租房的居民家庭,既包括普通夫妇在内,也包括父母和未成年子女,这也是目前中国绝大多数普通家庭的成员构成。在这样的家庭构成中,将本来面积就很狭小的公租房设计成三间卧室就具备了一定的合理性,尤其是设计出一间较小的卧室。因为这间小卧室主要不是给大人居住,而是供正在读书的孩子居住,在这间卧室里置放一张可以折叠单人小床和一张不大的课桌正好合适,不要想着在孩子的卧室里还安置衣柜等家具。而且,一般来说,等到孩子成年之后,居民也相对有经济能力不必继续居住在公租房,可以找条件更为宽敞的住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