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治霾,还要靠市场和法治帮忙

政府治霾,还要靠市场和法治帮忙

编者按 雾霾治理,正在向纵深推进。上周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在大气污染防治上下大力、出真招、见实效,努力实现重点区域空气质量逐步好转,消除人民群众“心肺之患”。

新一轮的“治霾”措施将从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发挥经济杠杆的激励和导向作用、落实各方责任等三个方向推进。更加注重运用市场和法治手段,成为本次会议的突出亮点。未来雾霾治理将在哪些方面有新的突破,在实施过程中又会有哪些难点,记者约请相关专家进行了深入解读。

能源结构怎么调

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治理雾霾首先要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其中实施跨区送电项目颇为引人关注。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北方冬季的燃煤取暖是大气污染的重要成因。然而,作为清洁能源的风电却常常“有力使不上”。在风能资源丰富的吉林省白城市,冬季受热电联产机组“保热调峰”影响,风电场弃风率在50%以上。吉林省能源局副局长郑建林说,弃风限电的主要原因是吉林电网消纳能力不足、外送通道不畅等。

实施跨区送电,能否有效降低燃煤污染?对此,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总工程师王金南表示,控制燃煤排放是降低PM2.5污染的关键手段之一。为解决京津冀等区域大气污染严重的紧迫问题,《大气十条》提出了煤炭消费总量负增长的要求,并要求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费增量的同时,通过提高接受外输电比例、增加天然气供应等措施替代燃煤。

“跨区送电一方面有助于接受外输电地区以电代煤,显著减少当地燃煤源的大气污染排放;另一方面,随着特高压等技术的发展,跨区输电的总体能源利用效率可以高于输煤的能源效率,因此跨区送电对于提高我国煤炭开发、转化、传输、使用的整体效率,也将产生积极作用。”王金南说。

近年来远距离、大容量、低损耗输电能力输电技术的发展与系统建设,使得能源在大范围内优化配置成为可能。随着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力度的不断加强,跨区输电需求的不断增加,对于跨区电力输送能力的需求也会随之增加。

除调整能源结构之外,还必须注重提升车用油的质量。机动车尾气排放已成为我国城市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在大城市的污染贡献率更高。柴油车更是污染的罪魁祸首,《2013年中国机动车污染防治年报》显示,全国柴油车排放的氮氧化物接近汽车排放量总量的70%,颗粒物超过90%。

对此,会议明确提出,促进车用成品油质量升级,今年年底前全面供应国四车用柴油。王金南说:“全球的机动车污染控制技术都是把机动车排放控制技术和油品作为一个系统进行考虑。只有全面供应清洁的车用燃油,才能推动清洁机动车排放控制技术。国四柴油的全面供应,打破了油品质量因素对机动车排放控制技术的瓶颈,为满足国四乃至将来更高排放标准的技术应用扫清了障碍,汽车尾气排放将大大降低。”

为保障在2014年底全面供应国四柴油,王金南建议,国家应进一步严格石油冶炼行业环境准入,新、改、扩建千万吨级以上大型炼化项目以生产国五标准车用燃油为设计目标,督促石油企业加快生产改造步伐;同时地方要加强油品质量的监督管理,各城市质检、工商、环保等部门应开展联合执法检查工作,严厉打击非法生产、销售行为,以切实保障车用燃油质量。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