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上午,合肥。竹荫里社区活动室里一片欢声笑语。百岁老人黄竞文一边教80后媳妇们搓元宵,一边讲着自己的家风。“黄奶奶的话也该上《新闻联播》哩!”有人感叹道。
同一天,西安。著名作家陈忠实和几位朋友围坐在一起,话题同样是“家风”。“不说狂话大话,更不说谎话,只说真话。”陈忠实父亲的教诲激起了大家的共鸣——“门风正了,村风也就正了;村风正了,人心也就正了。”
…………
在2014年春节期间,“家风”这个似已淡出视野多年的词语,成了最“火”的公众话题。打开电视看家风,亲友聚会谈家风,论坛发帖晒家风……这一切,皆因中央电视台《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特别节目而起。
从年初一到年初八,这档节目在《新闻联播》以头条、提要的方式连续播出,《朝闻天下》《共同关注》等黄金时段节目还播出了加长版。节目迅速唤起了人们对一个家庭精神传统的思考,对一个国家价值追求的审视。
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家风?怎样从家庭入手培育正确价值观?一个凝重而迫切的问题,在“家风”之问中清晰凸显。
“央视记者在问路人,电视机前的我们在问自己”
“你的家风是什么?”大年初一,《新闻联播》里的这个提问使北京蓝岛大厦员工郑异不由一愣。“这怎么答啊!”她心里嘀咕着。
很快,一个个简短生动、“冒着热气儿”的回答吸引了她。几天下来,她和老公成了节目的“粉丝”,还给6岁的儿子高凡楷买了本启蒙版《朱子家训》。
平凡“草根”是节目中最常见的主角。回答五花八门——
“不啃老,不坑爹。”一位温州创业青年言简意赅。其同伴的回答则显然经过深思熟虑:“走过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
“天上不会掉馅饼砸到我头上的。做人要实在一些,朴实一点,厚道一点。”面摊老板笑言。
“不怕吃亏,不一定非听话,但要讲道理。”幼儿园里,一位“小眼镜儿”搭着积木,不假思索地回答。
各界名人、网络“大V”也在节目中出现,留下耐人寻味的答案——
“重视文化,与人为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坦言,自己的家风和大多数农村家庭的差不多。他认为,家风好不好,是判断一个人人品高下的重要参考。
开国元勋任弼时次女任远征回忆了一件小事:孩提时代,别人送她一个记事本,父亲得知后极不高兴,令她送了回去。此后的一句话,她牢记至今:你不能搞特殊。人生底线要清楚。
许多台湾同胞的讲述,也令观众们颇多感慨。
“我们坚持了几十年的家风就是正直跟守法。”台北杂货食铺,老板捧出从大陆带来的田氏家训影印本,话语坚定。
“年份不到不能卖。如果有人要走偏锋,现世的报应是很快的。”世代制售金华火腿的生意人认为。
台湾企业家黄梅邨表示,父亲崇信儒家思想,常说一句话:我们不做我们不要孩子做的事……
朴实生动的语言,道出了每个人对“家风”的独特理解,折射出普通百姓内心深蕴的家国情怀,也深深感染了电视机前的人们。
“观众反应远超我们的预期。网上评论、点赞,都是海量的。我每天遇到不同的朋友,都会热烈谈论,还给我支招:怎么能做得更好。”央视新闻中心副主任杨华告诉记者。
短短几天,众多门户网站都在醒目位置链接了节目视频,网民点击和转发量数以亿计,仅在“央视新闻”微博中,网友点赞就达60多万条,跟帖评论成千上万。
很多人开始寻找、追问自己的家风,并收获了惊喜。
“诗书传家远,忠厚继世长,横批:宜家受福。舅姥爷写的对联,也是我们的家风。”“老妈常说:快活钱,管眼前;血汗钱,万万年。我家世代这样做,应该算家风。”还有人贴出了父亲写给自己的五封信,字里行间满是告诫与期待……
“家风是什么?央视记者在问路人;电视机前,我们在问自己。”一位网友的微博留言,表达了众多观众的心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