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吹送正能量 (2)

“家风”吹送正能量 (2)

“追问家风,就是寻找一个家庭的主流价值观”

2014年1月中旬,距春节只有不足半个月时间了。杨华还在苦苦思索着今年“新春走基层”的主题。

走基层,就要贴近民生、反映民情,决不做热热闹闹的表面文章。在合家团圆的喜庆氛围里,什么样的采访最为契合,又最有力量?节目主题怎样扣住亿万国人的现实关切,触碰应该触碰的“社会痛点”?

渐渐地,一个词在她脑海中浮现出来:家风。

春节最鲜明的概念是“家庭”。家风则是支撑一个家庭乃至家族世代前行的精神内核,也影响着整个民族的价值观和道德内涵。今天,如何引导全民树立正确价值观,应对社会转型期的阵痛与挑战,正是媒体不容回避的责任。从“家风”入手做文章,恰能将中华文化传统精华与当代国人的价值追求巧妙结合,通过观众的参与,传递丰富、朴实、真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

方案很快成形:沿用2012年以来的街头随机采访形式,派多路记者深入各地,问家风,聊家训。

正式启动前,新闻中心先组织记者进行了小规模试采。返回的结果令策划编辑姚勤直挠头:面对记者的直接提问,受访者大多回答得干巴、空泛,甚至摇头走开。

“家风”无形,突然被问到确实难以理解。怎么办?节目组设计了六个必问的细化问题。“父母对您影响最大的一句话是什么?”“您最想教给孩子的道理是什么?”“您家决不允许做的事有哪些?”……在发给每位记者的《采访手册》上,这些问题连同其他细节要求被一一列出。

真实性是节目组一再强调的至高准则。为了确保节目真实鲜活,中央电视台台长胡占凡、副台长孙玉胜提出了拍摄的“五条硬要求”——“框进去”,镜头里既要有采访对象,也要有记者;“动起来”,跟着采访对象的动作和内容跟踪拍摄;“长镜头”,镜头尽量不要断,连续拍摄;“有对话”,要有记者与受访者的对话与互动;“少静态”,不要让采访对象坐下来,变成“访谈”。

几天之后,由央视31个国内记者站、13家海外记者站以及北京本部记者组成的95路采访小组正式行动起来了。十几天里,他们奔走在庙会集市、车站社区、乡村山寨、边关军营,足迹遍布美国、英国、俄罗斯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刘超,央视地方新闻部编辑,1988年出生的她放弃回老家安徽休假,留在北京采访。每天早晨八九点出发,辗转奔波到下午,紧接着听录音素材、摘录出精彩片段上报编辑组、配合后期制播。每天总要忙到半夜两三点,睡不了几个小时。

一则则鲜活的素材通过刘超和同事们汇总上来,经过精心选编,与观众见面。其中,保留了不少“神回复”——自称“耙耳朵”的重庆老大爷、“爸爸每周打我一次”的小朋友、“我家风很大”的答非所问……目的就是“真实可感,鼓励讲真话”。

海量采访、精心选编,造成了极高的素材淘汰率。各路记者共采访4000多人,视频素材长达175个小时,而最终得以播出者只有百余人,平均采用率不到1%。但,他们仍觉得值。

“观众的关注是最大的回报。另外,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颜色和味道。一次次采访,就像一次次照镜子,让我反思:我有没有让父母失望?是不是无愧于我的家风?”刘超说。

这种“反思”,也正是杨华希望传达给观众的东西——“追问家风,就是寻找一个家庭的主流价值观。我们采访的有些人没有当场给出回答,但回头会思考;有些观众对我们采到的回答不满意,但会去总结自己的家风,这都是一种触动。只要达到这个效果,我们的努力就有意义。”

 “在传统与现代的张力中建设新型家风”

作家冯骥才72岁了,正逢本命年。春节前夕,98岁的老母亲亲手为他做了条红腰带,绣上“马年大吉”四个字。冯骥才每天都把它系在腰间,提醒自己“获得爱,传递爱”。他对央视“家风”之问很赞赏,也由此产生了新的思考。“从大家的回答看,传统文化的根还在百姓心里。关键是怎么把它积淀下来的正能量发挥出来,由家庭带到社会,由社会再回到家庭。”

文化学者张颐武也对“家风是什么”的讨论印象深刻。他认为,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中“诗礼传家”的内涵会随时代变化,但核心价值不改。弘扬好的传统家教,汲取《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等典籍中的有益成分,有助于改善社会风气。

在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邹广文看来,家风本该是一个人人熟悉的、简单的问题,但很多人感到难以回答,这体现了传统和现代未能有效对接的缺憾。“文化是一条河,我们从过去游向未来,不能割裂上游和下游的关系。”他强调,要在传统与现代的张力中建设新型家风,一面守护传统美德,一面适当弘扬现代成分,比如家庭民主、社会责任、进取精神、实现人生价值等。

“今天的家风建设,应该站在现代文明发展的角度来开展,在开放多元、民主法治的基点上谈家风;要融入现代精神,剥离传统文化中保守、世故的成分,提倡创新与个性。我们需要的是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而不是独善其身的‘私民’。”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肖川指出。他还认为,建设文明社会需要自下而上的努力,也需要自上而下的努力。如果一个社会的党风政风、法制建设不好,家风也很难有正确的方向和发展后劲。

令杨华念念不忘的,是香港音乐人黄国伦的家训——人要勇敢,忠于自己,不枉此生。正是这句话,鼓舞着黄国伦坚持梦想,在绝望的边缘创作出了歌曲《我愿意》,从此打开了全新天地。节目中,他弹起吉他,轻轻哼唱,音乐中流淌出梦想花开的声音。

“这种对理想的坚持、对自我价值的追求,体现了家风的时代性。只有积极创造、勇于奉献,才能‘不枉此生’。”杨华感慨。她告诉记者,对家风的追问还将以适当形式继续下去,以期找到以家庭为基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形式,让“正能量”随着优良家风进入每个人内心,助推每一步前进。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