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党的群众路线的实现逻辑 (2)

知行合一:党的群众路线的实现逻辑 (2)

现在人们都在强调“接地气”的重要性,这是在要求党员干部多深入基层,联系群众,体察民情,顺应民意,集中民智,凝聚民心,增强同人民群众的感情,从人民群众身上汲取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然而,下了基层,见了群众,是不是就会自然而然地“接地气”?不是。“接地气”必须要身到、心到。要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耐心、虚心、诚心地对待群众,得到人民群众认可,受到人民群众拥戴,这样,才能“接地气”,否则只能是浅尝辄止、蜻蜓点水。下基层的过程,是掌握群众思想动态、了解群众期望的过程,也是宣传党的政策、增进与群众的感情的过程。需要耐心听取群众对改善民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呼声,听取群众对工作的批评意见;要向群众说明党的方针政策,深入细致地剖析社会热点问题,化解群众的疑惑。对群众的不满情绪,不急躁,不生气,冷静理性对待,多走、多看、多听、多总结、多交流、多思考、多研究。

1943年6月,毛泽东同志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阐述了群众路线的具体环节,首先,实行党的群众路线,必须重视调查研究。调查研究的过程是一个了解情况、解决问题的复杂过程,必须深入群众之中,认真听取群众意见,了解群众的呼声。他认为,调查研究的具体方式多种多样,但无论采取哪一种方式,都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虚心向群众学习,从实践中学习。他还指出,了解和听取群众的意见必须深入、全面,要把握那些有代表性、倾向性的意见,不能只听取个别的、没有价值的意见。

加强制度建设

最后,使知行合一融入党员干部血脉中,成为人生的一种追求,主动践行群众路线,化被动为主动,实现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上良性互动,把由下而上和由上而下统一起来,规范有序地处理好党群关系,化解社会矛盾,解决民生难题。

群众路线的贯彻逻辑,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及工作作风,如果缺乏制度要求和行为规范,实施效果会大打折扣。因为群众路线是否得到执行以及执行的程度如何,并不取决于群众,而取决于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在论述领袖、政党、阶级、群众的关系时,提出群众是划分为阶级的,阶级通常是由政党来领导的,政党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的领袖集团来主持的。从历史上看,人民群众对领袖的爱戴不是凭空而来,是群众从自己的切身经验中,深深地感受到党的温暖,真心诚意地跟党走。领袖和政党不是在群众之上,而是在群众之下,党的领袖必须是密切联系群众的模范。由群众→阶级→政党→领袖这个由下而上的向度是强调向上看,是层层集中,而由领袖→政党→阶级→群众这个由上而下的向度,是强调向下看,是步步民主,这也是认识方法的内在的本质要求,也是工作中必须注意的两个维度,两者之间是辩证的运行过程。

毛泽东同志强调,要尊重群众的自觉和自愿,不能自以为是,“一切为群众的工作都要从群众的需要出发,而不是从任何良好的个人愿望出发”。党员干部要拉近与群众的距离,从情感上融入群众,变被动要求为主动拉近。当前,党群关系要以群众的利益为纽带,党群互动也应以利益保护为纽带。群众的利益既包括经济的,也包括政治、文化和社会的。要使群众获得看得见的利益,这是党的事业不断发展并取得最终成功的根本保证,要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民生难题,要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表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追求各自的利益,这是非常自然的,也是一种正当的权利,要通过一定的制度规范,保证党员干部去做群众急需的事情,通过一种机制促使党员时刻关注民生,动员和引导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一线,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竭尽全力办好。这是制度建设的意义所在,也是党的宗旨的根本要求。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