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育新时期人民群众幸福观

如何培育新时期人民群众幸福观

人民幸福,是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标尺,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实现中国梦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幸福既是对一定时期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事实判断,也是对生活目标和生活理想的价值判断。幸福感是社会客体环境与主体感受的高度统一。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到生活幸福,不仅要推进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更要加强幸福观培育,让人民切实感受到生活的幸福,激发生活热情,更好地投入到生活与工作中,为实现中国梦汇聚强大的中国力量。

加强幸福观培育的意义

人民幸福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保障。作为社会中的人,每个人追求的最终目的都是幸福快乐,英国哲学家休谟说:“一切人类努力的伟大目标在于获得幸福”。只有处于社会中的个人感到幸福,才会更进一步关爱社会、奉献社会,才会真正促进社会的和谐。党和国家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就是为了造福全体人民,让人民群众能够在共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中实现最大幸福。但同时,幸福作为人的主观心理反应,不仅是个人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高度统一,还是个人幸福和社会整体幸福的统一,因此,必须加强正确幸福观的培育,不断提升全体社会感知幸福、创造幸福的能力,使人民在感知幸福中不断努力奋斗,在用各自的形式追寻自己幸福梦的同时,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当前群众幸福感低于预期的原因

近年来,幸福感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似乎全体中国人都参与到“你幸福吗”这个火爆问题的大讨论中。但是相对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日益提升的国际地位,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人们的幸福感却未获得同步提高。

当前国人幸福感普遍低于预期,主要归咎于心态失衡与道德困惑。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已处于社会转型期,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公共安全事故频发、资源配置不均、发展不平衡、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等利益关系失衡问题,令社会陷入不安,焦虑感不断扩散,幸福感随之出现下降,进而引发幸福观出现变异,“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等不健康的观念,强烈冲击社会道德底线。幸福观异化必然导致人们丧失理想,丢却信念,进而影响社会和谐。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