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文物反腐”不容忽视(2)

【案例】“文物反腐”不容忽视(2)

文物保护经费为何只占5%?

众所周知,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无论是从保护资源的角度还是从传承文化财富的角度,都应该重视对文物的保护。这也是为什么文物保护会被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这些在国家文物保护法中都是有明确规定的。

既然无论从文物保护的重要性还是从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讲,用在文物保护上,无论是资金还是精力都应该是文物部门不遗余力的,但现在的尴尬不得不让人追问:本用于保护的钱用到哪里去了呢?

从媒体披露的情况来看,博物馆的业务经费是否存在挪用或是滥用,目前还不知,但是基本可以确定的是,博物馆的管理体制是存在明显的制度漏洞的。比如在问题的追责上,就存在避重就轻的问题,正如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所言,博物馆业务人员在工作中不慎打碎一件珍贵瓷器就是重大的文物损坏事件,但大量珍贵文物藏品在无声无息中走向损毁,却始终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这样的管理逻辑下,自然也就没有了深度保护的意识。

此外,这些年来,博物馆在管理中曝出多次丑闻,光是故宫博物院,就相继发生了包括“失窃门”、“会所门”、“瞒报门”、“拍卖门”、“屏风门”等丑闻,虽然大多丑闻最终都不了了之,但是所暴露出的管理短板却是一览无遗。

就此而言,发生“文物保护的经费只占5%”的尴尬似乎也就不难理解了,如果在管理中做不到大刀阔斧的整改,在问题追责上做不到雷厉风行,仅仅依赖于文物保护部门的“高度自觉”显然是不现实的。

要实现全方位的文物保护,必要的机制体制改革是亟需发生的改变,比如打破大锅饭的供养机制,比如引进强有力的社会监督,比如设定严苛的问责机制。让文物保护真正处于相关法律法规的保护之下,文物腐蚀率过高、文物保护经费不到位的尴尬才能得到彻底的整改。

比文物腐蚀更可怕的是监管缺失

因为技术和时间因素,文物腐蚀是一种不可避免的正常现象。但作为这方面的专家,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已然用“严峻现状”告诉我们,文物腐蚀率超50%并不正常。这种不正常并非缘于中国文物保护技术的缺陷,而在于管理体制的严重不足。

面对一边是大部分经费去向不明,一边却是文物腐蚀严重的糟糕现实,人们恐怕不免质疑:博物馆的业务经费是否存在被挪用或滥用现象?事实上,这个问题回答起来并不轻松。从编制上,目前各级文物博物馆基本都是由文化部门管理。这种管理体制看似使得博物馆有人管,却也容易造成二者关系错综复杂—一方面文化部门要监督博物馆的经费使用等,另一方面又不排除个别文化部门为了从中分羹,对博物馆违规使用经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换言之,现行的监管模式难以保证一些管理公共资源的权力者,在缺乏公众监督和制约情况下对公共资源的监守自盗。

事例或许更能说明问题。2011年8月,媒体报道故宫曾发生一起内部人士自导自演的私分票款案,事情败露后被知情者勒索10万元“封口费”。此“门”打开后,故宫博物院又相继发生“失窃门”“会所门”“哥窑门”“瞒报门”“拍卖门”“屏风门”……虽然这些“门”最终不了了之,但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显而易见:封闭体制带给故宫博物院的顽症,概括而言就是“内部缺乏动力,外部缺少压力”。故宫如此,各级地方博物馆想必也是半斤八两。

总之,博物馆既然是吃财政的,就有必要进行体制机制改革,从制度上确保各级博物馆真正把“大门”打开,让阳光照进去,接受全社会的监督。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