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与北京进入蜜月期
现在在韩国,人们常用三个“缘”来形容中韩关系——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通。
中韩两国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中国已成为韩国最大贸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场、最大进口来源国、最大投资目的地。2012年中韩两国人员往来720万人次,创历史新高。韩国来华签证量也位居全球来华签证量的首位。在2013年2月朴槿惠政府上台以后至今不到一年时间,中韩两国首脑已实现三次会谈,韩国媒体纷纷惊呼:中韩关系进入了“蜜月期”。
事实上,本报记者常驻韩国两年有余,确实切身体会到了生活中的一些变化。首先是“中文热”。还记得刚来韩国时,记者只能用韩语或者英文与采访对象交流。而现在,韩国不少政府部门和大企业的媒体部都已陆续配置了通晓中文的职员。他们更了解中国,能为中国记者采访提供更多的信息。
一次在与一位韩国政府部门媒体负责人闲聊时,这位年逾40岁的负责人坚持用不娴熟的中文与记者交流。他自豪地说,自己从一年前开始学习中文,现在已能应付一些基本对话了。“为什么要学习中文呢?”他说,自己所在的政府部门专门为职员开设了中文课,各个级别的官员都在学习中文,因为中国对韩国太重要了,不学习中文就会落后。
此外,一向重视教育的韩国人为了让孩子学好中文、从小不输在起跑线上,也是费尽心机。去年,一则三星掌门人李健熙的独孙、三星电子副会长李在镕的独子将赴上海求学的消息就曾引发中韩媒体热议。不少韩国网友感慨连三星老板都将自己的孩子送到中国上学,看来自己的孩子今后也得抓紧学习中文了。
另一个变化,是中韩两国人员交流更加频繁,双方也更加了解。记者在来韩国之前就听在韩国的同事抱怨很多韩国人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韩国人常会问一些诸如中国有没有汽车、有没有电视之类的“无知问题”。但近两年来,记者很少碰到这种情况。据一项调查显示,中国是韩国人最常选的旅游目的国之一。就连在首尔坐出租车的时候,时常会碰到健谈的司机愿意聊聊他们在中国旅游时的见闻。虽然,他们也会抱怨中国空气雾霾或者食品安全问题,但谈论最多的还是中国飞速发展的面貌和广阔的疆域等。
由于日本在过去一年来对历史问题“不负责任的言论”。中韩相互亲近的现象也自然而然地延伸到政治领域。作为共同经历过日军侵略历史的国家,中韩民众在对日的态度上保持着高度一致。
今年年初,安重根义士纪念馆在中国哈尔滨落成并开展,这一新闻在韩国引起了轰动效应。安重根义士是韩国家喻户晓的英雄,他的事迹激励着一代代韩国人。位于韩国的安重根义士纪念馆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他非常欣慰地得知哈尔滨建成了安重根义士纪念馆,中韩两国都深受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之苦,对彼此的伤痛感同身受。这一负责人的看法代表了绝大多数韩国民众对现今与华关系的朴素愿望。还有韩国民众表示,两国人民应该共同携手举行活动,以警示日本政府并提醒世人不要忘记历史。(记者 姚琪琳)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