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儿童守则”为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看着扬州市梅岭小学西校区新发布的“新儿童守则”,不管是家长还是网友,无不觉得眼前一亮,耳目一新。很多人都知道,目前我国还没有单独的小学生守则或中学生守则,而是中小学生合用一部《中小学生守则》。这一方面人为模糊了小学生和中学生在年龄上的差异和因此导致的心理特点、成长规律上的差异;另一方面,《中小学生守则》中“高大上”的条款内容,因为太过抽象而不接地气,导致中小学生无所适从,无法把守则中的内容条款和自己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而“新儿童守则”的内容,不但很具象,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而且具有更大的现实可操作性,便于遵守和执行。不管是老师、家长还是学生本人,只要按照守则中的条款和内容去对孩子进行教育引导,去实践,那么就必然能够收到立竿见影的现实效果。更加重要的意义是,“新儿童守则”一改传统的《中小学生守则》板着面孔教育人的架势,而是采用浅显直白,通俗易懂的语言,全面和小学生当前的生活常态“接轨”,让他们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对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积极的介入和引导,为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传统的《中小学生守则》更多的是对中小学生学习、生活、个人修养和日常行为进行规范和教育,更加侧重教育的功能,但是在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上,显然着力不多。但在笔者看来,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保护,是同等重要的,尤其是对于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的小学生而言,应该把对他们的身心保护置于一个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来。
既然“新儿童守则”具有这么多的优点,那么完全可以组织一线老师,教育专家和学者等社会各界的人士,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规范和完善的基础之上,让其走出扬州,走出江苏,走向全国,让其和目前的《中小学生守则》互相弥补,各取所长,为全国亿万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新儿童守则”值得推广
一直以来,对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日常行为进行规范要求的《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饱受诟病,最直接原因就是过度侧重教育功能,忽视了对学生合法权益的保护,在内容上过于标语化、口号化、空洞化,语言上又太过生硬,让广大中小学生难以记住,又失去了可操作性,脱离了地气。
“新儿童守则”结合当下小学生生活实际状况,以孩子和家长喜闻乐见的口语形式表达,通俗易懂,既能让孩子容易记住,又让孩子一学就会,很接地气。最为关键的是,“新儿童守则”在内容设计上凸显了人性关怀,体现了学校和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和尊重,有利于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或者学生合法权益遭到侵犯后能立即得到纠正。
以保护学生为主的“新儿童守则”接了地气,值得推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