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接地气的“新儿童守则”,值得推广(2)

【案例】接地气的“新儿童守则”,值得推广(2)

新闻附件

新儿童守则(部分)

第一课 安全生活守则

1.吃东西之前先洗手。

2.拒绝喝陌生人的饮料,拒绝吃陌生人的食物。

3.穿短裤和内衣的地方不许别人摸。

4.走路时,走道路的右侧。在以下场所不能奔跑和打闹:楼梯、走廊、教室。

5.自己遇到危险及时寻求家人、老师或同学的帮助。帮助别人摆脱危险时,先要考虑自己是否安全。

6.如果感到很疲劳或身体不适,不论是否在上课,都应立刻告诉老师。

7.坏人的秘密需要告诉家人或老师,坏人可以欺骗。

9.重要的东西要放在安全的地方,自己的钱放在自己的口袋里,桌子抽屉不安全。

接地气的“新儿童守则”凸显人性关怀

一直以来,对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日常行为进行规范要求的《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饱受社会诟病,最直接原因就是《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过度侧重教育功能,忽视了对学生合法权益的保护。而且,《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在内容上过于标语化、口号化、空洞化,语言上又太过生硬,让广大中小学生难以记住,又失去了可操作性,脱离了地气。

“新儿童守则”大胆创新,抛开传统的《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内容,结合当下小学生生活实际状况,以孩子和家长喜闻乐见的口语形式表达,通俗易懂,既能孩子容易记住,又让孩子一学就会,很接地气。最为关键的是,“新儿童守则”在内容设计上凸显了人性关怀,体现了学校和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和尊重,有利于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或者学生合法权益遭到侵犯后能立即得到纠正。

近些年来,未成年人遭性侵案件频频发生,幼女被性侵案也时有发生,侵犯孩子合法权益的案件就更多。但是,面对这些侵犯孩子合法权益案件,很多孩子由于害怕,或者受到侵犯者的威逼,不敢反抗,也不敢告诉家长和老师,导致长时间合法权益遭受侵犯,甚至连累其他同学。原因之一就是,在防止性侵和权益自我保护教育这一块一直是短板,很少有学校、老师和家长告诉孩子一些基本的防止性侵知识,以及孩子在遇到坏人时要怎么做等内容。“新儿童守则”中包括“穿短裤和内衣的地方不许别人摸”、“坏人的秘密需要告诉家人或老师,坏人可以欺骗”等内容,其实就补上了学生自我保护教育的短板,让孩子增长自我保护知识,这显然有利于保护孩子的身心健康安全。

事实上孩子合法权益遭到侵犯属于一个各地存在的共同现象,向孩子传授防性侵和自我保护知识就不是一所小学、一个地区小学的事,而是全国所有学校的事。所以,以关爱学生为主的接地气的“新儿童守则”应当走向全国,各所学校参考这份“新儿童守则”,结合本校学生实际,制定属于自己的接地气的“新儿童手册”,从而更好的教育孩子,保障孩子健康成长。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