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教育均衡带来“及时雨”
“现在离开电脑,感觉课都上不好了。”47岁的上车湾中学物理老师龙泉以前从没接触过电脑,而如今他已是做电脑课件的高手。记者见到龙泉时,他刚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库完成了两课时的PPT课程制作。
龙泉感慨,“班班通”让自己学会了使用电脑,开拓了眼界,甚至改变了教学观念。原先比较模糊的东西,现在可以上网查实,也可以通过网络和同事甚至其他地方的名师讨论;逐步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通过多媒体展示启发学生思考,有的课程甚至会让学生主讲。
“教育云”也让恩施市实验小学副校长朱洪松了一口气。以前,学校每年都要派3名优秀教师去偏远山区的洪土小学任教一年。山高路远交通不便,遇上恶劣天气老师回家都存在安全隐患。同样的原因,使得洪土小学部分学生来校交流一年的计划一直没能实施。
“现在有了‘教育云’平台,通过‘云视讯’提供的同步课堂,就可与洪土小学联网上课,既避免了安全隐患,又能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综合素质。”朱洪笑着说。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移动总经理郭永宏点评:教育信息化是解决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重要举措。国家应加快城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教育系统各环节信息化的应用力度,探索成立“教育行业信息化产业联盟”,促进产业链规范、有序发展。(记者 王贤)
安徽:“无校籍管理”稳步推进
2012年5月,安徽省在全国率先提出对中小学教师探索试行“无校籍管理”。目前,“无校籍管理”已在该省部分县区试行并初步显现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育教学资源的均衡配置,得到了教师、学校、社会的认可。
改革促教学资源合理流动
淮纺路中学位于淮北市相山区的城乡接合部,原是淮北市一纺织企业的子弟学校,2000年前后被划归相山区教育局管理,是淮北市的一所薄弱校。
两年前交流到该校任校长的朱鹏介绍,改革前学校共有34名老师,700余名学生,由于十年未招过老师,很多老师兼带两门学科,人员老化和结构性缺编十分严重。
2010年起,淮北市开始试行新进教师“无校籍管理”,将新进教师分配到淮北市各县区的边远、薄弱校支教。作为相山区的“老大难”学校,淮纺路中学教师人数增加到50人,师资紧张局面大为缓解。
该校教学水平也得到极大提升。2013年中考,有五人考进全市前五十名。“‘无校籍管理’促进教师合理流动,缓解了部分学校的结构性缺编问题,为薄弱校注入了活水。”朱鹏说。
2012年,安徽省出台政策,组织实行城区学校间、农村学区学校间的教师定期交流,推行城乡间教师支教、挂职等多种形式的岗位流动,实施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加强薄弱学校师资建设。
同时,在有条件的地方,对新进教师积极探索试行“无校籍管理”,由相应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编制内统筹管理,学校根据需要按期聘用,动态调整,合理流动,促进教师资源均衡配置。
同时,将校际流动纳入对教师的考评。城镇中小学教师评聘高级教师、评选特级教师的,要有一年以上在农村学校任教的经历;城镇的示范高中和特色学校要与农村学校建立长期稳定的校际对口支援关系;城镇学校被纳入“无校籍管理”的新进教师,原则上先到农村学校任教两年以上。
设省级试点探索创新管理体制
“‘无校籍管理’不是简单地把教师从‘学校人’变为‘系统人’,它还涉及人事、编制等部门间的相互协调,以及管理思维的改变。”安徽省教育厅师资处处长齐建平说。
2013年11月,安徽省教育厅批复在芜湖市弋江区开展中小学教师“无校籍管理”省级改革试点,计划于2014年下半年在该区全面推行实施。
弋江区包括一部分老城区、城乡接合部以及农村地区。弋江区副区长张尔贵介绍,由于该区教育体量不大,计划对全区已有和新进教师均实行“无校籍管理”。
张尔贵说,弋江区试点将按照“特殊兼顾、有序流动、促进发展”三个原则展开,把学校岗位设置与人员结构、学校特色发展与优质均衡、教学需求和个人意愿相结合。按地理位置将全区划为三片,首先在区域内进行教师交流,对骨干教师和普通教师按各百分之十的比例分步骤交流。通过交流进一步优化教师性别、岗位、学科和梯队结构,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发展。
据介绍,下一步芜湖市委市政府将牵头协调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与人事、编制部门,按照区内学校师生比统一进行核编核岗,将教师职称比例划归全区范围内统筹。
与此同时,弋江区还将出台相关配套政策,规范学校内部部门、岗位设置,精简校内行政管理人员数量,建立教学行政管理人员工作量考核机制,对到农村及偏远地区支教教师的职称评定给予相应倾斜。
在刚刚结束的安徽省两会上,省长王学军明确指出,今年将进一步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创新教师管理机制,推进中小学教师、校长轮岗交流。
专家表示,这释放出将继续稳步推进教师管理体制改革的积极信号。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李霞点评:编制到校、人员到岗的管理模式已经根深蒂固,从根上理顺体制机制,需要地方政府统筹协调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人事、编制部门的关系,重新界定各自职责,同时应重视教师个人发展,将各项交流保障措施落实到位,如此,“无校籍管理”才能走得更稳更好。(记者 刘美子 方小凡)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